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陷“罗生门” 扶老人被讹小概率发生不应放大(2)

摘要: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扶老人被讹”虽然感觉在身边不断出现,但其实是个小概率事件,但是随着媒体和舆论的放大,让社会公众产生了“刻板印象”,认为扶老人会吃亏,导致老人跌倒需要帮助时,会出现围观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扶老人被讹”虽然感觉在身边不断出现,但其实是个小概率事件,但是随着媒体和舆论的放大,让社会公众产生了“刻板印象”,认为扶老人会吃亏,导致老人跌倒需要帮助时,会出现围观、迟疑。而真当老人没有受到救助时,造成更大的悲剧时,舆论又会跳出来指责社会冷漠。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法律明确规定,对讹人的人要有法能依法做出处罚,让扶人的人有底气。

  安徽法院系统工作人员高建业认为,扶不扶其实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即老人跌倒——权益受损——追究责任。跌倒客观存在,作为权益受到侵害的老人和老人的亲属,需要做的是举证。这是一个侵权责任承担的问题,如果无法协商一致打起官司,法律上是有救济途径的。按照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另据民诉法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高建业还认为,老人倒地了,走过去,扶起来。即便是他想讹人,也得有证据。否则,退一万步说,即便是人撞了,他们举不出证据来,也只能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尽管法律裁决无法还原客观事实,但是在法治的框架下,依据法律规则确定法律事实并做出裁决,应是一个成熟文明社会所该有的准则。

责任编辑: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