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超越民族、文化、地域的限制,在古丝绸之路上共同描绘了中阿经贸、文化交流的和谐图景。近代以来,中国和阿拉伯人民在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在探索发展道路、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相互帮助,在深化人文交流、繁荣民族文化的事业中相互借鉴。进入新千年后,特别是2010年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确立以来,双方继续秉承真诚相待、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推动中阿友好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典范。 中阿始终能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多年来,中阿高层交流频繁,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双方在涉及彼此重大利益与核心关切的问题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在国际与地区热点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阿都致力于相向而行、互利共赢。中阿政治制度理念虽有不同,但双方务实合作契合点很多。上世纪五十年代中阿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一千多万美元,2014年达2512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中阿相互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需求不振的背景下,中阿经贸合作逆势而上,为各自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阿共同促进文明对话、交流互鉴。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具有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时至今日,中阿人文交流机制和渠道日趋丰富。2014年在中国留学的阿拉伯国家学生总数达1.4万人,同比增长11.7%;中国先后在9个阿拉伯国家设立了11所孔子学院、3个孔子课堂,累计为阿拉伯国家培训近2万名官员和技术人才;2014年中国接待阿拉伯国家游客34万人次,中国赴阿拉伯国家旅游人数近100万人次。这些人文交流活动进一步拉近了中阿人民之间心灵的距离,为不同文明间求同存异、共同进步树立了典范。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赋予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贯通亚欧非大陆,连接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跨度最大、范围最广的合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进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2014年召开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中阿双方就携手共建“一带一路”达成重要共识。历史上,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古丝绸之路相知相交,这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源头活水。今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了中阿合作的现实需要,将为中阿关系发展打开新的机遇之门。借此机会,我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