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社会经纬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有一种摆拍 叫炮制新闻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徐杨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1-11
摘要:9日,一段发生在北京地铁6号线,名为“北京男子地铁与人对骂:是不是卖早点的?别来北京

  9日,一段发生在北京地铁6号线,名为“北京男子地铁与人对骂:是不是卖早点的?别来北京!”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且有多家媒体对这段视频进行了转发。随后,这段视频中出现的“北京人”、“外地人”相互争吵的细节在网上引发热议,部分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个视频疑点颇多,疑似摆拍。(相关报道见A7版)

  尽管摆拍尚需坐实,但勾连相关细节可确信,这是一次有策划、有编剧、有导演也有演员的新闻事件。根据记者调查可知,这段刻意“挑事”的视频,无论发布渠道还是流布轨迹,也有明显的操弄嫌疑。

  摆拍并无原罪,哪个俊男靓女照相时没摆拍过?如果只是自娱自乐,不影响他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摆拍都无可厚非,甚至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但是像这种摆拍,目的并不单纯。其实,与其说是摆拍,不如说故意炮制新闻,因为它符合新闻事件的各个要素,参与人分工明确,具体操作时环环相扣,让人防不胜防。

  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无疑对传媒的道德伦理是极大的挑战。近些年,网络谣言满天飞,背后都有利益驱动下策划的痕迹。即便是一些有关救助的微博微信,也不乏精心导演的“行为秀”,以迎合社会对“奇特”的关注心理。关注度是判断自媒体影响力的唯一标准,这也导致社会所担心、所关注的敏感问题,更容易成为获得关注度的内容,也使得一些精心策划、导演的“假新闻”得以滋生。

  一般来说,这种人为制造的事件有三个特点。其一,专以挑逗乃至挑衅社会情绪为能事。比如有炫富的,有骂穷人的,这次是挑拨北京人与外地人的矛盾。每一次人为制造的事端,基本上都背离常识,突破大众的心理接受度,甚至让大众情绪一点就爆。

  其二,由事升级为事件。正因为议题设置“高明”,蒙在鼓里的围观者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义愤填膺,难以抑制。无论是唾骂还是剖析,抑或质疑,都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于是这起不起眼的事变成了事件,最终变成了热点事件,甚至高温持续多日而不衰。

  其三,产生效果,从中渔利。那些人之所以炮制热点事件,绝非无聊,而是渴望有利可图。他们要么是商业营销,通过炒作来提高视频点击量等等,总之,无利不起早,目的是牟利。公众越关注,他们越开心;公众骂得越厉害,他们也许越是偷着乐。

  中国社科院曾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社会信任度已达到警戒线,总体社会信任降到了“不信任”水平。究其因,这些人为制造的热点事件,就扮演了极其恶劣的角色。一再炮制假事件,蒙蔽不明真相的公众,也让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越来越低。更可怕的是,加重了人们对富人、对北京人乃至对社会的仇恨,恶果委实不容小觑。

  正因如此,对此类事件一定保持警惕,多问为什么,多节制转发的冲动,多按捺愤怒的情绪。如果一看到离奇的热点事件,便不假思索地发言、表态或站队,就是一种冒险。理性一点,从容一点,才不会陷入被动,被宵小之徒利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应该依法处理那些造假者,他们使人心混乱,污染了社会生态,必须付出法律代价。另外,还应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并加以政策和法规的引导,提高政府对于虚假、低俗炒作和网络信息的技术制约与实质监控。尤其是对那些恶劣的炒作行为应该进行相应的惩罚,应给予相关网站及当事人相应的处罚,使之承担违法成本。

责任编辑: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