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我们不能因为一时没有找到治本之策,而否认一些治标举措的作用,并且放弃一些具体的努力。对于留守儿童,我们既要有谋求根本性解决方案的胸怀,更要有脱下棉袄予以帮助救助的问题意识和具体方法。 针对近年来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频发、监护人缺位等问题,四川省日前启动“童伴计划”项目,从10个县的100个村分别选聘、培训一名“童伴妈妈”,每人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目的是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教育专家表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国家完善监护体系。 今天强调“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并不是讲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是问题儿童,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不少留守儿童都很优秀。但不管如何,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再坚强的孩子也向往“妈妈一个吻”。正是从这里出发,现在关注留守儿童,已经成了较为普遍的社会自觉。 但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中,还是存在一个倾向,那就是过分强调“主义”,而少了一些“问题”意识。具体表现在,不少人只是一味甚而深刻地指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总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能够出台一个根本性的政策,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比如有人讲,城市应该“有力者先行”,承担更多责任,让父母带着孩子流动;农村应该“无力者有力”,大力发展农村,增强农村吸引力,父母们也应该想到自身的责任,爸爸妈妈最好能够留下来一个。这次针对四川启动的“童伴计划”,也有人提出,再多的“童伴妈妈”也抵不上一个“真妈妈”,“童伴妈妈”再好也抵不上“让妈妈回家”。 从源头解决的想法很美好,也应该是努力的方向,但就目前来看,能够实现吗?留守儿童的产生有着社会化的背景,置身于一个流动的社会大海洋,父母在那头,孩子在这边,于是也就有了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社会格局,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也意味着,无论我们情感上是否愿意,留守儿童问题都不会在短时间内、更不会通过一个根本性政策,就得到圆满妥善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既要围绕治本做长远努力,更要有问题意识,着力解决现实问题。确实,没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作用,“童伴妈妈”再怎么尽职尽责,也不可能取代留守儿童的妈妈。对一些生理和心理都在发育的留守儿童来说,“童伴妈妈”的作用,更多是部分弥补亲情缺失,并且在相聊相守相知相护中,发现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向乡镇县一级的管理部门汇报,寻求解决办法,并以此希望对制定相关政策有推动作用”。这些努力未必能够治本,但对留守儿童却是实实在在的关怀和教益。 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梦想和现实之间,特别是面对孩子,我们总是理想化地希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不能因为一时没有找到治本之策,而否认一些治标举措的作用,并且放弃一些具体的努力。在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上,目前很难拿出治本之举,而简单地呼吁“让妈妈回家”,还涉及到道德绑架。我们更能做的,主要就是多一些问题意识,多从一些现实问题入手,切实具体地帮助留守儿童做一些事情。 鲁迅说过,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繁难的,譬如冬天我们只有这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否则便须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若让有些人挑选,他会立刻到菩提树下去坐着,因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杀自己。对于留守儿童,我们既要有谋求根本性解决方案的胸怀,更要有脱下棉袄予以帮助救助的问题意识和具体方法。“童伴计划”项目正体现了这种问题意识,虽然不是治本之举,但对留守儿童确有益处。各地应当借鉴“童伴计划”的经验,针对留守儿童推出更多关爱举措,而不只是站在一旁喊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