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探索的过程中品尝人生百味,调整奋斗方向,或许比单纯找一份能干却并不热爱的工作,更有意义。 走出机关搞创业,摆地摊、种菜、做房地产,直到8年前进军猪肉市场,目前个人身价近百亿……近日,被媒体称为“北大杀猪才子”陈生的独特创业经历,引起广泛关注。 名校毕业,却做着在一些人看来颇有些“不入流”的猪肉生意,陈生不是第一个。15年前,他的师弟陆步轩,就曾因生活拮据卖过猪肉;一年前,另一位90后北大法学硕士张天一,和3个合伙人在北京开起了米粉店。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有关“名校毕业生卖猪肉卖米粉,是否属于人才浪费”的争论,至今没有停歇。抛开吸引眼球的新闻要素,此类事件引人关注,其实隐含着社会对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就业关切。不可否认,从全国一流高校走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相应的,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职业期待也会更高。因此,一旦选择了“不走寻常路”,就难免会遭遇误解、质疑甚至是否定。 然而,当我们关注“名校毕业生”的标签时,其实更应该抛下固有的身份成见,站在对方角度想一想:从长远看,这份工作是否和他们的兴趣相符?除了金钱,他们还能从中获得哪些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果工作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反对和质疑他们的决定?无论是在熟悉的领域内深耕、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还是跳出专业局限、另辟蹊径,他们都是在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理想。不管一开始是因生活所迫,还是经过长期思考后慎重决定,选择本身就反映了他们对于职业和人生的思考。这样的决定,也是对生活变化的积极回应。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社会活力的激发,需要各行各业的参与和推动。这里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贱可论,所有为家庭幸福默默打拼,为社会福祉努力奋斗的劳动者,都值得我们佩服和尊敬。卖猪肉也好,卖米粉也罢,肯下功夫、花心思,同样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更何况,服务行业还有大片的市场空白,等着有识者来填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职业探索的过程中品尝人生百味,调整奋斗方向,或许比单纯找一份能干却并不热爱的工作,更有意义。 客观地看,近些年来,就业环境正朝着多元、宽容、自由的方向不断发展,鼓励尝试、允许失败的社会氛围,也为“初生牛犊”们平添了几分信心和胆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年轻人不必担心创意没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国考过审人数和平均竞争比连年“双降”,毕业生不再一窝蜂地选择报考公务员……无论体制内外,工作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已渐渐成为择业者的一种共识。创业、就业观念的悄然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正在变得日趋多样。 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有理由相信,凭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出色的应变能力,陈生和更年轻的张天一们会在市场大潮的搏击中赢得一席之地。且让他们去“折腾”吧,只要有想法、有本事、有规划,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即便没有闯出什么名堂,但能从社会的大镜子中看清自己的优劣势所在,找到更契合实际的发展道路,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站在路边的人们,不妨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掌声——毕竟,允许成功的不同形式,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