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集体林改后林权流转的广泛实施,也吸引了部分外来承包商得以通过流转获得小林农手里的大面积连片次生林并进行改造。这些改造由于面积较大,往往还能成功申请到每亩数百元的国家低效林改造的补助,进一步降低改造的成本,提高了最终的利润。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中允许对被认定为残次林和劣质林的天然次生林进行更替改造,然而其认定标准以定性为主,这就造成了少数地区为了经济效益,出现了盲目扩大规模、违反规程规范、主观判定改造对象的情况,使得不少天然次生林被认定为“劣质林”而被皆伐和转化为人工林。 如,对于商品天然林,在规程中可以以经济标准的条件来判定为低质低产林,如“林分钟的目的树种组成比重占40%以下“。目的物种往往指生长较快、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但对于天然次生林,特别是南方地区的阔叶林而言,绝大多数林分组成较为复杂,目的树种所占比例较小。 周立江称,这次随同绿色和平一起去调研,在当地看到了被皆伐的有一些是优良的天然林,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原始林,有着较为优良的自然状态,层次结构也非常完整,基本上是没有受到干扰的。 四川省林业部门在2012年就明确将天然林划出了低效林改造的范围,但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低效林改造时需要做调查和规划设计,而这个调查需要先报有关部门审批。如果不是低效林,就不能进行改造。审批环节要把关。而改造时用什么方式也很重要,并不是只有更替这个办法,” 周立江补充道。 “我们的日常管理肯定还是出现了漏洞。这主要还是因为当地把关工作没有做好,因为(低效林改造)审批是在县一级,缺乏相应的监管。”(记者 苏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