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根本无法想象在零下196摄氏度保存的头部是什么样子。”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江基尧曾经率先使用“超深低温技术”治疗脑缺血性疾病,他表示,相比于其他任何一种细胞,脑神经细胞尤其“娇嫩”,耐缺血缺氧的时间非常短暂,在常温下4到6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损伤,难以想象在液氮中保存,更从未有过复温的探索。“这并不是医学的范畴,而是一种商业行为。” “退一万步,即便我们可以使神经细胞冷冻复苏,神经系统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网络,必须无数个神经元协同作用。”上海交通大学讲学教授杨国源说。 “而且,重建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现在还没有技术可以实现。”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器官移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有华教授表示,“头部移植最大的难关在于脊髓。目前,国际上能做的器官移植我国都可以开展,能换肝肾肺等各种器官,但是‘换头术’仍然太过遥远。” 至于经过了冷冻复苏后的病人会保留多少之前的记忆和人格,业内多位专家表示都还只能臆测。 决定生死,科学试验如何面对伦理挑战? “我不认识杜虹,但是关注她和家人的选择,钦佩这种先驱性的探索和尝试。”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告诉记者,“但是我认为,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要‘复活’冷冻中的人体面临巨大障碍。” 刘慈欣表示,冷冻人体意味着人类尝试去“跨越时间”,目前治不了的疾病在未来可能得到医治。“在科幻小说中,跨越时间可以有许多种方法,冷冻人体只是其中一种。” 在刘慈欣看来,死亡是人类必然面临的结局,如果未来一旦有技术可以实现“永生”,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学部主任沈铭贤研究员表示,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禁止人体冷冻和长期保存的规定,但是,这一行为探索打破生命周期,对医学伦理形成了巨大挑战。 冷冻人体移植脑部“复活”面临着伦理难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朱宏伟教授称:人的思维意识主要由脑部产生,但是身体其他部分,例如心脏分泌激素,也有自主的节律,能对人脑产生影响,人脑移植后的新复合体到底是谁,他的社会属性如何,国内外都没有明确答案。(记者仇逸、刘硕、宋晓东、李亚红、牟旭、胡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