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南锣鼓巷落选国家历史文化街区 老街保护的一波三折 近日,由于商业味太浓,北京什刹海、南锣鼓巷落选国家历史文化街区的消息,引起社会普通关注,令人唏嘘。其实,落选之事早有端倪。今年2月5日,本版曾刊发报道《南锣鼓巷的三个尴尬》,对南锣鼓巷过度开发,游胡同变成了逛买卖街,周边胡同文化遗迹多未开放等现象提出批评。 什刹海、南锣鼓巷,历史上这些地方原是居住区,过多的商业开发,未能让这些地方得到原汁原味儿的保护,没能反映出其原有的价值特性和历史定位。时值《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10周年之际,人们不禁要追问:10年来,老城的破坏为何变本加厉?商业化为何停不下来?老城保护必须以过度开发为代价吗? 修建详规10年未编制 2005年5月1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10年来,条例实施的情况如何? 今年5月开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前门大街、南池子、玉河、南锣鼓巷、什刹海、大栅栏、琉璃厂等地进行了历时两个月的实地检查。 检查发现,当年以市场化开发带动危改的破坏性势头得到了遏制,在今年4月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皇城保护区、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入选,而名声在外的南锣鼓巷、什刹海,因商业开发过度,未能得到原汁原味儿的保护而落选。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介绍,对由于保护管理工作不力,致使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价值受到破坏、已经不再符合规定条件的,将撤销其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称号。 检查组指出,北京的旧城保护和改造,主要采取自下而上推动具体项目带动保护的方式进行,虽然实现了由开发主导向政府主导、由“大拆大建”向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改造模式的转变,但还没有跳出以商业开发就地平衡成本的改造模式,导致南锣鼓巷、什刹海等地区商业性开发程度高,但功能和人口却未能得到有效疏解。 据统计,目前在旧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范围内,居住在平房区的常住人口不少于30万人,依然存在违法建设现象频发、安全隐患巨大、基础设施匮乏、交通不便等突出问题。令人遗憾的是,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发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10年来,条例要求政府应当制定并公布旧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但迄今尚未编制并公布,致使保护工作缺乏具体规划和标准。 旧城保护专家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更新的过程,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原则是城市肌理不能丢失,传统城市格局不能改变,古建文物不能损毁,城市功能得到改善,居民生活获得提升,但目前北京历史名城的保护利用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走上商业化的不归路 美国《时代》周刊曾将南锣鼓巷列为亚洲25处不得不去游玩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