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社会经纬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烟花爆竹事故频发污染严重 应否重严管引激辩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31
摘要:工人日报 烟花爆竹事故频发污染严重 应否重严管引激辩 山东聊城,市民在育新街某露天销售点选购鞭炮。孔晓政摄 春节合家团圆之际,燃放爆竹是春节文化的传统,然而近年来,由于燃放爆竹引发的火灾等一系列消防安全事故,造成人员和财产大量损失和环境污染加剧
工人日报


烟花爆竹事故频发污染严重 应否重严管引激辩

  山东聊城,市民在育新街某露天销售点选购鞭炮。 孔晓政 摄 

  春节合家团圆之际,燃放爆竹是春节文化的传统,然而近年来,由于燃放爆竹引发的火灾等一系列消防安全事故,造成人员和财产大量损失和环境污染加剧。

  北京市政府烟花办最新统计显示,尽管同比均有下降,今年除夕零时至初五晚10时,全市因燃放烟花爆竹仍引发火情170起,受伤194人(其中1人死亡)。与此同时,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数据显示,从除夕中午12时至初一中午12时,27个监测子站中,12个监测子站均轻度污染,两个子站达中度污染。大年初一凌晨2时,车公庄站PM2.5小时浓度峰值一度达1593微克/立方米,是除夕晚6时浓度数值的近80倍。

  随着带来的社会管理成本上扬及环境污染等公共危害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爆竹文化,认为不一定要燃放爆竹才能感知年文化。也有不少人士坚持,燃放爆竹在春节文化中是为数不多还能保有些年味的传统,不可或缺,应该保留。烟花爆竹是否应重回严管?如何看待春节爆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安全事故如影随形

  这两天过节,家住重庆铁马集团家属宿舍75岁的刘玉珍老人心里并不踏实,因为节前她接到了女儿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得知今年春节女儿要在单位加班,不能回家过年了。电话里,女儿千叮万嘱,一定不要母亲和父亲燃放烟花,还告诉她央视新台址发生的特大火灾事故,就是因燃放烟花引起的。

  资料显示,近年来,烟花爆竹引发的重大伤亡事件层出不穷:2010年8月16日9时47分,黑龙江省伊春市华利实业有限公司因员工操作不当,发生特别重大烟花爆竹爆炸事故,共造成34人死亡、3人失踪、15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818万元。2010年春节期间,广东普宁发生“2·26”非法燃放烟花引发爆炸事故,造成21人死亡,48人受伤。2009年2月9日,央视因烟花燃放引发火灾,造成1名消防队员因烟雾吸入性窒息死亡、8人受伤(其中包括6名消防队员、2名施工人员),建筑物过火过烟面积2.1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余元。记者从重庆市消防部门了解到,2011年春节期间,重庆市从2月2日0:00至2月8日24:00,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55起,共造成18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9683万元。

  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伤亡事故给民众敲响了警钟,正如刘老太遇到的难题一样:传统的新春佳节,我们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呢?

  2011年12月底,重庆市沙坪坝区某社区对辖区内千户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就“过春节该不该控制燃放烟花爆竹”征求居民意见。超过六成的人赞成控制烟花爆竹燃放,选择“不该控制,这是传统习俗,不放就没气氛”的占比近32%,选择“无所谓”和“其他”的约7%。

  两种意见针锋相对

  连日来,记者就燃放烟花爆竹一事,采访了一些重庆市民。相当数量市民认为,春节传统佳节不能缺少烟花爆竹,“春节总得有点喜庆色彩。”

  重庆杨家坪某学校退休高级语文教师李尧棠告诉记者,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称爆竹。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 “应该继承”。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商人、公务员和大学生对燃放烟花爆竹也钟爱有加。

  在重庆华岩做钢材生意的吴老板告诉记者,燃放烟花爆竹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挣个盆满钵满。重庆沙坪坝区主任科员王琳则希望通过燃放爆竹来表达新年步步高升的心愿。一部分市民认为,燃放烟花爆竹“能增添节日气氛”。

  也有不少市民对燃放烟花爆竹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这是陋习,与传统文化无关。

  重庆师范大学张老教授说到烟花爆竹,连连摇头。他告诉记者,春节对他们这些患心脏病的人来说,简直是“梦魇”。到处乌烟瘴气、震耳欲聋,空气整天弥漫着刺鼻火药味。

  张教授认为,春节燃放爆竹不仅不能创造实在价值,浪费了资源,还制造了漫天的污染,带来消防隐患和生命安全等灾难,使整座城市陷于鞭炮制造出的环境暴力和文化暴力中。这样的“传统”有百弊而无一利,为什么要继承?

  重庆铁马集团工程师李伟称,若算上放鞭炮带来的所有损失,火灾、污染、垃圾、为防火投入的成本、影响休息产生的心理成本,将是非常庞大的数字。这种不计成本的非理性,不是简单的文化重口味,而是一种病态。

  重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王露露认为,燃放鞭炮虽是千年传统,并不意味着流传至今依然合理。现代社会应对传统民俗作出理性审视,继承精华抛弃糟粕,不能纵容燃放爆竹打着文化传统的旗号肆无忌惮地破坏公共生活。

  理性疏导是关键

  曾进行问卷调查的沙坪坝区某社区张姓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居民认为应对烟花爆竹控制,但没说要禁止。这说明人们更加理智,也说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政府一直在做控制烟花爆竹工作。”重庆市沙坪坝区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今年春节重庆市人民政府明确规定了主城区燃放烟花爆竹时间,从2012年1月22日(农历除夕)到2月6号(正月十五)每天上午7:00至第二天凌晨1:00,市民可在指定限制燃放区域内放鞭炮;并规定七大区域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同时规定,不得向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还要求“土火炮”、“炮中炮”等危险爆竹产品不能销售燃放。

  采访中,一些市民建议实行个人少放、单位禁放原则,这样既保持年味又能降低烟花爆竹危害。 

  重庆市沙坪坝消防支队有关人士介绍,虽然重庆火警数量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但实际发生火灾数在下降。重庆新桥医院急诊部张医生也证实,烟花爆竹造成的受伤人数和受伤程度正逐年下降,“十年前很多人受伤是因购买了劣质烟花爆竹,随着烟花爆竹定点销售制度的推行,市场上劣质烟花爆竹越来越少,受伤的人比十年前少了很多”。

  沙坪坝消防支队该有关人士表示,从安全和环保角度,不放、禁放是最佳选择,但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俗,实现全面禁放难度很大。他建议,对燃放烟花爆竹对象应一分为二:一方面对普通家庭提倡少放,同时应严查非法地下烟花爆竹加工销售点,保证市民买到的烟花爆竹都是符合国家要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很多单位过年几箱、几十箱购买烟花爆竹,他们才是烟花爆竹真正消费大户,对他们应实行禁放。

  引导人们适度理性消费

  穆光宗 北京大学教授

  问:如何看待春节中的爆竹文化?

  答:爆竹文化源远流长,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过年最重要的传统元素之一。很难想象,没有爆竹声响的年还能有多少年味。爆竹是喜庆的象征,是除旧也是布新。不仅春节过年缺不了爆竹,平时喜庆日子同样缺不了爆竹的身影和声响。

  但是每年燃放大量烟花爆竹带来了欢笑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潜伏着一些隐忧,突出表现为意外伤害、空气污染、噪音侵扰和不理性的燃放行为。从这个意义讲,我完全同意传承传统爆竹文化的喜庆特点,比如激动人心的噼啪声响和愉悦养眼的绚烂色彩;但同时应积极发展安全绿色、形式新颖、理性经济的爆竹文化。

  问:燃放爆竹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

  答:爆竹文化要兴利除弊。首先,应发展高安全系数的烟花爆竹产品,全方位提高和确保产品安全系数,此外要确保燃放安全,加强安全燃放的社会教育,建立安全燃放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例如提高烟花爆竹产品入市的市场门槛,严格烟花爆竹生产厂家的安全制度,由政府出面划定安全燃放区,规定孩子燃放必须有成人引导和陪同,医院、诊所要有应急预案,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全力保障春节的安乐祥和。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可发展电子爆竹、绿色爆竹、无烟爆竹等新形式新产品,尽量减少烟花爆竹对环境的污染和负面影响。

  再次,应引导人们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传统爆竹用品,避免陷入谁家燃放爆竹多、大、响,来年就更兴旺的“爆竹文化误区”,抵制非理性、不节制的奢侈性、炫耀性、攀比性燃放行为。

  ( 王瑜采写 )

  行政管理与疏导要加强

  段庸生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问:如何看待爆竹文化存在的问题?

  答:春节放爆竹是中国历史形成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是内容是驱祟保平安和对未来的美好预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向上的积极因素。春节燃放爆竹,是老百姓情感的直接宣泄,也是民族文化的直接表达;同时也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归属与认同。

  问:应严禁还是适度?

  答:既然春节放爆竹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是百姓情感的直接表达,一味禁止燃放爆竹,似乎割裂了历史与传统,老百姓在情感上也难以接受。这也是许多地方曾经一度在“禁”与“放”之间徘徊的原因。

  习俗没有错,是爆竹的填充物出了问题。古人早期的爆竹,是爆裂的竹节,非常环保。当唐代时火药成为爆竹的填充物,从唐代至今,一千多年了,爆竹的核心材质却依然如故,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继承传统,创新爆竹文化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安全又环保的新型爆竹。

  其次,古人希望用声音“驱祟逐鬼”,所以在爆竹文化中有声音图腾。当人们认识到声音污染产生的诸多环境问题时,声音图腾就应该在引导中慢慢被其它祈福形式所替代,比如QQ爆竹等形式,所以如何引导也很重要。

  最后,春节放爆竹确实存在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如何做到传统习俗与环境保护二者兼得,在“渐变”的过程中,有关方面的行政管理与疏导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禁放不是办法,可以在定时定点放爆竹和安全保障方面做好工作,让老百姓充分释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责任编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