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检察日报 骗子的伎俩并不高明,奇怪的是,4年多来,千余名被害人竟无一人主动报案。
■本案导读 警方抓获两个诈骗团伙成员525人,刑事拘留422人、行政拘留27人,初步查实1000余名企业高管“上钩”,被骗金额数千万元,被警方定性为建国以来北京市“职业认证书诈骗第一案”——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句话:“极度的疯狂,是不能用一根丝线把它拴住的,就像空话不能止痛一样。”无数谎言累加在一起,注定是一个疯狂的骗局。 先注册多家空壳公司,再假冒国家部委下属机构的名义,自立名目开设“高级项目管理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物流师”等各种职业认证培训班,承诺考试100%通过,收取高额培训费后,再私自伪造资格证书发放给事主。 北京市丰台区警方近期破获一起职业资格证书诈骗案,捣毁诈骗窝点5处,当场抓获以肖营坡、张喜发为首的两个诈骗团伙成员525人,刑事拘留422人、行政拘留27人,初步查实1000余名企业高管“上钩”,被骗金额数千万元,被警方定性为建国以来北京市“职业认证书诈骗第一案”。 为何众多企业高管屡屡被骗,诈骗团伙究竟编织出一个怎样的“美丽谎言”?诈骗集团500多名涉案员工为何心甘情愿充当骗局中的一枚棋子?这中间究竟隐藏着一个什么样的行业黑幕? “红头文件”的诱惑 2012年3月初的一天,江苏昆山某建筑公司的丁经理突然接到自称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北京分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对方声称他们属于国家建设部下属机构,近期准备组织一个“高级项目管理师”的培训班,只要交9800元,经过专家培训和考试后,就可以颁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资格证书。 打电话的人暗示他们“很有背景”。承诺考试可以100%通过,如果没有时间参加考试,可以另交3000元由他们安排别人替考。 高级项目管理师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针对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中等级最高的一个,与MBA、MPA并列为中国职场三大黄金证书。 对像丁经理这样的建筑行业高层人员来说,考取这个证书无疑意味着在行业内得到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凭借它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执业、求职、任职和发展。 丁经理明白,要通过正规渠道,考取这个高级项目管理师简直太难了,不仅在学历和工作年限方面都有严格要求,而且必须参加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组织的正规资格考试才行。考试合格率也很低,好像仅40%左右。 对于这么轻易就能拿到高级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的许诺,丁经理动心了,但他又似乎觉得这事来得太容易了些。 为打消丁经理的疑虑,对方很快用邮件给他发来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北京分会”红头文件的扫描件。对方在邮件中称,“资格证绝对是真的,现在之所以降低标准,完全是鉴于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对‘高级项目管理师’认识不足,借此形成宣传,以后会越来越难考。” 既看到了红头文件,对方又解释得合情合理,丁经理就回信了。这样的好事,他并没有独享,而是很快通知了自己的两个业内好朋友,3个人一起交钱报名参加了学习。 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西客站南广场附近的京铁大酒店四层会议室,丁经理接受了培训并参加了他们自行组织的考试,然后就回去一门心思等着领取资格证书了。 谁料,证书没等到,不久后却等到了北京丰台警方的一个电话,说他前几天在北京参加的某“高级项目管理师”培训班是假的,要他配合调查。 原来,丰台警方早在3月21日就接到了举报电话。 举报电话称,“有一伙人,以国家部委下属部门的名义,利用假职业资格证书骗取高额培训费,全国有数不清的企业高管都被骗了……” 根据举报人提供的线索,警方经调查,基本确认了以犯罪嫌疑人肖营坡为首的诈骗团伙打着国家行业协会的旗号诈骗钱财的事实:他们先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签订一份委托培训的合同,得到这些单位的授权之后,再以这些单位的名义进行宣传。以能够为被害人办理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颁发的高级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认证书为诱饵,吸引全国各地有此需求的企业高管报名参训。 为了增加欺骗性,肖营坡等人根据这些单位提供的红头文件上的“协会印章”和“协会名称”字样,私自进行修改和伪造文件,并将相关材料邮寄或电传给被害人的时候,这个诈骗团伙已经摇身一变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 “张喜发诈骗模式” 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发现除了以肖营坡为首的诈骗团伙,还有一个更大的诈骗团伙隐藏在后面,两伙涉案人员总体超过500人。而两个团伙真正的上线则都指向一个叫张喜发的人。 “张喜发一个人控制着6家空壳公司,打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部委下属单位的旗号,从事职业资格认证书诈骗达4年之久。”据知情人向警方透露。 经过周密部署,4月16日早6时,警方组织集中抓捕行动,在丰台区西四环南路72号院、中兴苑宾馆等10个单独点位和5个办公区域,当场抓捕以肖营坡、张喜发为首的两个诈骗团伙全部犯罪嫌疑人525人,查获涉案电脑161台,以及大量业务登记账本、话述细目等。 从警方现场搜出来的536本假证书颁发的日期看,这仅仅是3月份的培训数字。两个诈骗团伙从业最长的已经四年多,最短的也有一年多,按月推算,数量大得惊人。其次从诈骗团伙人员也可以估算出“业绩”,300多名业务员,每名业务员每个月保底是5个单子。综合以上数字,受骗人数保守估计超过四五千人。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走骗人这条路。”案发后张喜发向警方交代。像千千万万个京漂一样,2001年的张喜发是怀揣发财之梦进的北京。只是创业似乎比想象中要难得多,在北京打拼八年多,折腾好几次,张喜发辛辛苦苦积攒的一点钱也差点赔光了。 中专毕业的张喜发老家在陕西大荔的农村,那是个至今依然不太富裕的地方,他受够了那种生活,再也不想回去了,他想继续再“拼一拼”。 “歪心思就是那时开始动的。”张喜发坦白。 2009年,张喜发看到不少人开培训公司搞资格认证发了财,他也想选择这条“生财之道”,就租了北大地冶金研究院中心楼的第八层和第九层作为办公地点,于8月份成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北京中泰政建企业服务公司。 2010年至2012年,张喜发又陆续成立了国能华信公司、北京睿毅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中创兴业有限公司等另外5家公司。 这6家公司,没有一家的法人代表是张喜发。他的侄女、侄女婿和司机都是他公司的法人代表,但实际的控制权却始终在他手里。 按照早就拟定好的内部规则,这些人在公司里相互间都以假名相称,为事主索取赔偿和公安机关取证打击制造多层障碍。 他对每一名新员工进行传销式洗脑教育,宣扬金钱至上论,诱导业务员放弃道德法律,追逐金钱。 案发前,张喜发的公司已经膨胀到40个部门,员工多达300人。每个部门都自负盈亏,而他坐享利润。 而原为张喜发诈骗团伙骨干的肖营坡,见此诈骗方式易于操作、获利丰厚,便成功克隆了张喜发的模式,另起炉灶,组织起了另一诈骗团伙。 匪夷所思的“骗后服务部” 随着犯罪嫌疑人的全部落网,一条隐藏很深的“山寨版职业资格认证书”产业也随之曝光。 曾卧底诈骗团伙侦查的民警周峰告诉记者,“虽然非法培训机构广告说得天花乱坠,其实,被害人根本无法真正获取证书,即便是‘有幸’获得,也是假证。即使是假证,也要花费颇多才能得到,因为对于诈骗集团来说,办公场所都是租的,甚至连注册的办公地点都是假的。” “他们一般选择极为隐蔽的租赁位置,比如中高档写字楼,或者部委下属单位的办公楼内,楼层全部包下,外部无关人员不让进入。办公区布局均按照正规培训机构外观布置。他们遵循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在赃款积累到一定数额时,便适时迁移,人间蒸发,事主无处追找。还有,业务员的姓名、电话都是假的,每做一期培训就换一个名字。被害人发现上当以后,根本找不到地方也找不到人说理,只有打碎牙齿往肚里咽。”周峰说。 “诈骗团伙每个业务员的工位上都有一部电话,隔板上贴着一套格式化的语言。主要是业务员如何向对方介绍自己、如何介绍业务、如何回答对方的提问等等固定模式,业务员打电话的时候只需要按照上面的话语来复述就行。每个业务员都有几个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的是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的全国各大公司高管的电话,这些都是业务员要拉的潜在客户。” “业务员”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每天不停地通过打电话推销各种证件的培训。业务员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对方交钱,只要交钱了,这一单生意就算完了。每个业务员每个月的基础业务量是5单,做得越多提成越高。 为监督员工联系更多业务,张喜发定期设计印刷企业宣传期刊,对骗取非法所得业绩突出人员登载照片,公开表扬,逐步形成特殊“企业文化”。 他们每个月还以部门为单位搞一次演讲比赛,号召员工分享诈骗心得。在警方查扣的员工电脑上,发现一篇演讲稿的题目竟然是《要想骗别人,首先骗自己》。价值观已经完全扭曲了。 “打电话的业务员都是打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中国医促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的旗号,言语中透着他们就是某国家部委下属部门的那种暗示。”侦查员周峰说。 为了应付那些较真的客户,诈骗团伙还专门设置了“骗后服务公司”。如果被害人中途发现是假证后,要求个说法的,一律由服务部门处理。具体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能安抚的就安抚,能拖延的就拖延,用各种方法糊弄过去,总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被害人不再闹大了;另一种是针对那些打算报案的被害人,就退一部分钱,觉得“特别难缠的”,就交多少退多少。 大部分诈骗所得的赃款都被两个团伙的主要犯罪嫌疑人挥霍掉了。他们拥有名车无数,别墅多处,生活奢侈无度…… 8月15日,记者从丰台区检察院获知最新消息,目前张喜发、肖营坡等30名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嫌疑人已经被批准逮捕。 案后点评:骗子的合谋 “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你永远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对于林肯这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张喜发是懂的。那种肆无忌惮的挥霍里隐含了一种末日的恐慌与不安,他似乎早就明白了自己的结局。 再来看屡屡被骗众多企业高管,1000余人,以他们的工作经验与人生阅历,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个人发现上当受骗后报案?很可能是有人发现被骗之后,也选择自欺欺人地继续相信骗子的谎言——花了钱,至少拿一本足以乱真的假证,以后工作中好用。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充当了骗子的合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