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9-30 新华网济南9月29日电 (记者 邓卫华、王汝堂) 9月26日晚,山东省城济南遭遇了一场环境灾难:由于周边农民大量焚烧秸秆,济南市出现中度重污染天气,人们关门堵窗不敢上街,医院里呼吸道疾病患者大增,公路、航空等交通受阻。 严重的污染天气,引起居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济南市委主要负责人批示说:“如果我们连个玉米秸秆都管不好,还谈什么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还谈什么关注改善民生?” 焚烧秸秆造成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对执政者确实是一道不小的考题——它既关系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 表面上看,农民是造成浓烟危害的第一责任人,该当处罚。早在1999年,济南市就发布了“禁烧令”,但是,8年过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固然有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的因素,但目前大量秸秆无法转化却是根本。玉米秸秆不除,会影响农民秋种,一些地方目前还无法全部消化秸秆,一些农民便一烧了之。 禁止农民焚烧秸秆,单纯采取处罚严堵的措施,短期内可能收到一定效果。但这种“维护了市民利益却忽视了农民心声”的“单边跷跷板”做法,最终难以取得长效。 这件事提醒我们,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城乡之间有协调发展问题,若不统筹谋划,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先进的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事件也提醒我们,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堵的办法,也需要疏的办法,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等手段。济南和一些地方的经验教训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浓烟不再危害城乡居民,只靠一纸禁令不行,只靠人盯人的办法不行。既要禁烧又要教育农民增强环保意识;既要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剩余秸秆转化问题,又要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较为先进的农村产业体系,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同步协调发展。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