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
多年来,为了解决政府职能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负责任、打发办事群众的问题,各级各地政府都曾进行过不少探索。设立“政务大厅”、“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的做法就是在2000年前后纷纷在全国推行的。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在四川省委的支持下,武侯区政府通过对行政服务中心进行质变式的升级,通过设立行政审批局进行了新的探索。第一,通过划拨职能,实现审批和监督分离,武侯区发改局等21个区级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全部划转到武侯区行政审批局,它们不再拥有行政审批职能,主要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武侯区行政审批局作为行政审批的主管部门,将负责这些部门划转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并对审批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第二,通过归口分类,实现审批资源相对整合。武侯区行政审批局对划转的审批职能,按照社会、经济、建设职能归口分类,分别设置行政审批科室,精简窗口机构,方便办事群众。第三,优化人员结构和编制,审批职能集中后,按照“编随事转、人随编走”的原则,区行政审批局从各职能部门调入相关工作人员,全区总编制不增加。现在,审批局3个审批科30余名工作人员承担了原来22个职能部门90多名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审批业务。第四,信息共享,预留服务“升级”空间。该区制订了《武侯区行政审批局审批信息通报制度》,让各职能部门及时掌握行政监管所需的基础信息,确保区行政审批局和各职能部门在“审管分离”的新体制下各司其职,使审批和监管工作有效衔接,不留空白。同时,该区着手开发全区审批信息共享系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的成果,为以后进一步对“行政审批局”的服务升级提供了可能。网上审批,办事不见人,更加透明、便捷,减少甚至消除公务员通过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牟利与寻租的空间……通过进一步升级服务,都会有实现的可能。 政府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抛开高深的政治或法学理论,从常识观之,也很清楚,人民将权力赋予政府,并不是为了让政府或公务人员利用这些权力分肥或自肥的,而是要求他们更好地将权力用在为百姓服务上。所谓打造“服务型政府”,其宗旨即在于此。而且,政府为民众服务是无止境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最高的上限,而只能有最低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高速运转的转型期,对政府的服务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从各地各级政府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曾经有过的河北“县委书记自我限权”,到各地纷纷设立的行政服务中心,到今年来河北、四川纷纷公示政府权力清单,深圳所试图进行的“行政三分”,再到此次大部制改革背景下的武侯区行政审批局的设立,都是各地各政府打造透明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和努力。 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任何针对单一问题的改革,其突破性和效用都将是有限的,甚至面临合法性的质疑。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将各地的宝贵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将许多“单打独斗”的制度突破拧成一条坚固的“制度链”,从而为稳定和固化改革成果打造更为强大的制度和法律环境,也许到了该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刻了。(支振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