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时评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孟隋:“喝咖啡”与社会公平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东方早报 孟隋:“喝咖啡”与社会公平 《人民日报》昨日发文,关注“穷二代”现象。文中有个例子,我觉得很有意思,说有两篇网文非常红:一篇是《我用了18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这是高考改变命运的写照;到后来,网上又出现一篇《我用了18年,还是不能
东方早报


孟隋:“喝咖啡”与社会公平

《人民日报》昨日发文,关注“穷二代”现象。文中有个例子,我觉得很有意思,说有两篇网文非常红:一篇是《我用了18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这是高考改变命运的写照;到后来,网上又出现一篇《我用了18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讲的是作者读完大学还是生活窘迫。可见,“穷二代”改变命运越来越难。

在这里,“喝咖啡”很显然是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高的象征。

如果谁写出了第三篇文章《我就是不喝咖啡,不管是不是和你在一起喝》,那恐怕作者不是对现代城市生活异常反感,就是抱着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主义。因为,多数人无可避免地处于由社会差异构成的等级体系中。这个体系的功能就是进行区分,不断把人化为三六九等,社会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发展动力。也就是说,优越感从来只属于少部分人,而国人觉得,中国这少部分人是以“喝咖啡”为特征的。

在社会发展期,人们通常对能不能“喝咖啡”表现出强烈的敏感。19世纪的西方同样处于社会发展期,当时作家们普遍察觉到了这种现象:《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想方设法和你一起喝咖啡”的典型,《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更是“喝了一次咖啡”就从此被迷住双眼、一辈子不能自拔的悲剧人物。社会发展过程中,等级差异越发显著,身份定位就会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事,人们呼唤一个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咖啡平台,尽量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一般来说,造成身份差异的原因如果是个人的、属于成长环境中的,那算是可容忍的、正常的不公;如果造成差异的是社会体制,那这不公就是歧视性的、制度化的。如某人因具有某种特权就可享受某种福利,这种差异是不可容忍的不公。即是说,差异只能由个体自身(或个体历史累积)产生,而社会所要做的,是构建一个机会均等、尽可能做大的咖啡平台,还要保护弱者喝咖啡的机会不被强者抢占。这样才能产生一个让大多数人都服气的社会区分体系。

不管怎么说,只把优越感赋予一部分人,确实是一种最久远、最基础的社会激励机制。当这种机制被激活并正常运行时,社会总体上是发展的(尽管竞争激烈),而当机制被扭曲、被阻遏时,社会就会停滞甚至动荡,阶层流动停滞,不但社会效率大打折扣,掌握部分话语权的底层精英也绝不会消停,它在个体层面的表现就是“不管我怎么努力,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

这确实是耳熟能详的老话题,然而,我们也该看到,对个人来讲,如果只汲汲于和别人喝咖啡,那这种生活无论怎样都是异化的。真正理想的生活应是“我根本不屑于和你喝咖啡”,我就是我,为什么我非得喝咖啡?大部分人都能明白,“喝咖啡”的夺目光环之下,是一个惨淡的事实:利益和地位,不过是社会对个人进行规训的工具(实际上,“喝咖啡”对个人生活来说完全是冗余的)。社会之所以无意识地设定这种目标,只是为了让你更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献祭给不断膨胀的经济体。当然,对迷信“成功学”的人们,讨论喝咖啡的异化多少有点像奢谈。而我们在这方面面临的问题,可以用《让子弹飞》里姜文的台词(这句台词迷住了很多有被剥夺感的青年)表达——“只有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TMD公平”。

责任编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