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焦点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谁来拯救毒品阴影下的孩子(2)

摘要:细品案情,孩子的母亲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当毒品摧残了她的意志,让她是非不分、天良泯灭时,对她提出任何要求都是苍白无力的。要让她来制止悲剧的发生,显然是缘木求鱼。推而广之,当染毒者面临家庭破裂、亲戚疏

细品案情,孩子的母亲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当毒品摧残了她的意志,让她是非不分、天良泯灭时,对她提出任何要求都是苍白无力的。要让她来制止悲剧的发生,显然是缘木求鱼。推而广之,当染毒者面临家庭破裂、亲戚疏远、社会歧视等问题时,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长时,寄希望于吸毒父母来改变现状,同样是不可取的。

那么,又该由谁将这些不幸的孩子从毒品的阴影之下解救出来? 心灵扭曲男青年厌世杀子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发生过一起类似的案例——男青年张某染上毒瘾跳楼致残后,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使他的心理严重扭曲。丧心病狂的他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掐死后,割腕自杀。经医院抢救,张某保住了性命。

事情发生于2001年11月15日,三门峡市区一企业的家属院。赶到现场的民警在张某家里发现了一把带血的菜刀,并在客厅的一条凳子上发现了一封遗书,上面写着:大哥、三哥,对不起,连累你们了,我要带阳阳去见他奶奶……遗书下面是一本小学生计算机课本,课本下面是一张老妇人的照片。据最先发现案情并及时报警的张某的大哥讲,照片上的老妇人是他们刚去世1个多月的母亲。

因抢救及时,张某捡回一条命。在医院里,他向民警道出了自己制造这一事件的原委。

张某今年32岁,原籍山东,儿子阳阳在三门峡市某小学上学。用张某自己的话说,他的前半生是“不幸”的。因为只有小学文化,他一直没有正当职业,平时靠打零工养家糊口。8年前与妻子结婚后,两人沾染上了毒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妻子与他闹起了离婚,两人一直分居。几年前,因为自己想下决心戒毒,便让家人将其反锁在家里。结果,因难以忍受毒瘾发作时的折磨,他从二楼窗户跳了下去,致右腿残疾,从此不能再干重体力活。

张某的生活一直由哥哥姐姐救济。1997年,他因盗窃罪被湖滨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半。2000年4月,张某刑满出狱后,在家人的一再强迫下戒了毒。但是,由于一直找不到称心如意的活儿干,张某的生活仍需哥哥姐姐照顾。渐渐的,张某感到自己成了家人的“累赘”。于是,他开始厌倦生活。特别是一个月前,一直疼爱他的母亲离开人世后,他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2001年11月14日晚7点,张某突然感到自己头很痛,浑身难受,就让儿子阳阳去叫同住一家属院的大哥,大哥闻讯立即带着张某到药店买了药。晚上9点,张某把阳阳哄睡后,自己躺在床上想了很久,想到了自己去世的母亲,也想到了自杀。一个可怕的念头出现在他脑海里:让儿子跟自己一起“走”。

后来,张某告诉民警,他听说妻子因触犯法律正在河南省女子监狱服刑,他怕自己死后,儿子没人管。再者,又怕妻子刑满释放归来,因为争孩子与张家闹不快。另外,他还担心儿子跟着吸毒的妻子不能学好。所以,他决定自杀之前,先杀掉儿子。于是,张某的手残忍地卡在了熟睡中的阳阳的脖子上。

阳阳的心脏停止跳动后,张某到客厅写完遗书,从厨房拿起菜刀,照自己的左手腕砍了下去……

近年来,由吸毒引发的恶性犯罪案件快速上升。有业内人士通过分析因吸食毒品导致脑神经病变、精神智障,从而残忍杀害身边亲友的重大命案发现,这类案件的被告人大多因毒品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还有因为吸食毒品引发幻觉,导致对身边亲友实施凶残的犯罪行为。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给自己的亲友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如何让孩子摆脱吸毒家庭阴影

作为吸毒家庭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仅是金钱,而是一个合格、称职的监护人。面对吸毒人员等这样的特殊群体,如果不仅对他们进行矫正,还把视野投向他们的家庭尤其是孩子,发现其父母无法尽到监护职责时,能够通过法定途径剥夺其监护权,也许就能杜绝悲剧的一再发生。

事实上,即使没有遭遇生死威胁,吸毒人员子女也会面临其他问题。有很多吸毒人员在被拘留、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子女面临无人监护的情况,一些孩子经常得不到照顾,日常的衣食住行都有很大问题,有的孩子失学、流浪街头,一些处于特殊时期——比如青春期的孩子,还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吸毒家庭孩子的抚养权到底归谁,在国际上也是一个带有争议的话题。有统计称,美国现在有240万孩子完全由祖父母抚养,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孩子的双亲吸毒。瑞典法律规定,如果家长存在吸毒行为,政府将对家庭中的儿童采取强制措施,让他人来抚养,直到政府评估认定后才能恢复父母的抚养权。日本民法典第834条规定,未成年子女的亲属或检察官有权请求法院剥夺父母亲权。

如何让孩子走出吸毒家庭的阴影?这是各国都不能回避的难题。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保护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一个全社会都应为之努力的恒久命题。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望时,能够在悲痛之余怀着欣慰说:尽管悲剧发生过,但我们的社会已经有能力阻止悲剧重复。这也许才是我们能为无辜死去的孩子们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制图/李晓军

责任编辑:陈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