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 3秒钟可核实身份信息 物流寄递实名制先在惠州珠海试行 明年或全省推开 快递员手持终端设备,客户拿身份证“嘀”一下,3秒钟后,省公安厅的信息监管平台将会反馈是否为本人在收寄快件。昨日,在省公安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禁毒局负责人透露,物流寄递实名制试点即将在惠州、珠海试行,预计明年将全省推开。此次推进实名制,旨在减少利用物流寄递渠道的犯罪活动,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信息安全。目前全国已有广东、云南、新疆、浙江四省区“试水”物流寄递实名制。 记者李栋 实习生尹雪帆 通讯员曾祥龙 快递实名制 ——是指寄快件需要寄件人出示身份证、登记个人信息,然后快递业务员将寄件人身份有关信息录入公安部门的信息库中。 为什么?物流快递成恐怖犯罪快车道 据悉,仅去年一年,公安机关在广州白云机场一处就截获物流渠道寄往全国的毒品230余件,同期白云机场海关还查获国际快递涉毒邮包55件。不法分子还通过物流寄递渠道寄送被害人尸体、枪支、炸弹、假币等各类违禁品。 “物流及寄递渠道‘不实名’、‘不验视’的制度性漏洞,已经成为各类违法犯罪、恐怖和个人极端活动的快车道。”省公安厅禁毒局局长王均科在面对记者时曾表示。 在哪里?惠州珠海试点 明年全省推行 据介绍,省禁毒委等有关部门已准备在广东逐步推开物流寄递实名制的试点工作。已经确定了惠州、珠海为试点单位,目前正在加紧推进中。 据悉,近期惠州、珠海即将下发全市通告,启动试点工作。预计明年可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试点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实行实名制的同时确保信息的安全,因此,两市要建立一个信息安全监管中心。 怎么做?“嘀”一下身份证3秒可搞掂 实名制之后如何收寄快递邮件呢?根据已经试点的流程来看,首先是扫描快递单,然后验视快递物品,登记姓名、手机号、地址、身份证信息,客户出示身份证,交寄快件,最后是信息录入。 实名制之后,无论收取还是寄送快递邮件,物流公司都会要求客户出示身份证。通过快递员手中的终端设备,利用身份证芯片“嘀”一下,3秒钟后,身份证的信息会打包成一个小数据,传回省公安厅监管中心,监管平台会反馈一个审核信息给快递员通过与否,“基本上可以做到实时验证。” 如果是帮人代收邮件,也要出示身份证。但如果没有身份证怎么办?该负责人表示,配套措施会考虑参照火车票、银行实名制的相关做法。 安全吗?对终端做了专门的保密处理 “实名制涉及各方面利益,大家最担心的公众的信息安全能否得到有效维护,此外还担心物流寄递企业经济效益是否会下降。” 禁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实名制登记制度时,将最大限度地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监管。 在技术细节上,身份证“嘀”一下后的信息并不显示在快递员手中的终端上,这个终端设备只负责采集,采集完后实时传输到监管平台上去,在终端设备上并不会留存任何采集的信息。据了解,为了确保终端的安全性,省公安厅做了专门的保密处理。 运作模式:实名制搭建物流信息平台 据了解,广东物流寄递物品超过15亿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产业。 禁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终端是配发到每个业务员手上去的,但是监管平台放在省公安厅,由省公安厅来负责监管。实名制的整个运作模式采用的是市场化运作,不是直接和每个物流企业合作,而是通过省快递行业协会以及物流行业协会,以协会为平台,通过南方物流网信息中心来搭建一个信息平台,通过会员制企业参与,形成一个长期的信息交换机制。 典型案例:民警佯装快递员蹲点抓捕 今年8月22日凌晨2时许,深圳市机场安检人员在从深圳发往山东临沂市的一快件内,发现藏有疑似毒品冰毒1500克,用塑料袋包装进盒子内。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并前往山东开展控制下交付。8月23日,专案组到达山东临沂市。 “邮件上有地址,但登记的地址是假的,是一个小区。”专案组民警于是扮演成快递的人打电话告诉收件人邮件到了,问要送到哪里。8月24日下午,一名临沂市禁毒民警扮成快递人员,在兰山区金一路恒基酒店大堂门口等候,随后收件人驾驶一辆小车到酒店门口,专案组迅速将该名犯罪嫌疑人李兴华抓获。 经10分钟突审后,该名犯罪嫌疑人交代老板王军在恒基酒店1109房,专案组立即实施抓捕,抓获王军、王东东、侯俊清三名犯罪嫌疑人,缴获用塑料伪装的疑似冰毒约1500克。 目前,深圳警方和山东警方分别在对该案件的上家与下家进行侦查。 记者观察 实名制能保护隐私吗? 实名制的最大阻力,除了物流公司担心增加成本外,作为普通市民最担心的就是“如何确保寄收货人的身份信息不被泄露”。快递单上面的个人和住址信息被犯罪分子按图索骥,上门抢劫杀人的案件已屡有报道,快递单成为“泄密单”已是快递行内公开的秘密。 在信息时代,居民的个人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资源,也是不法分子牟利甚至犯罪的渠道。保险、车管、电信、银行等行业已成为个人隐私泄密的重灾区,实名制后的快递业会成为一个新的泄密源头吗?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从快递实名试行之初,就坚决地说“NO”,并表示会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居民个人信息安全“万无一失”。 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手段不会作假,但对于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和行业从业人员,我们是否会足够放心呢?这恐怕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了,但愿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