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来用 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农民们到处逃荒,流离失所。宋神宗正在为此事发愁,这时有一个官员进献了一幅《流民图》给他,称旱灾是由朝廷正在推行的新法造成的。神宗的祖母和母亲也在神宗面前说新法搞得天下大乱,逼神宗停止新法的实施。这个官员和两位太后都将矛头指向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他们所称的新法正是王安石当时在全国实行的一系列变法改革措施。 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博览群书,精通文史,但他誓不做书呆子,而是抱着经世致用的目的,将视野广泛地投向现实社会,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后来他中了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在任职期间,他对社会弊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思考。当时的北宋正处在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土地兼并非常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官僚机构臃肿,经费开支庞大,财政日趋紧张;在外部,还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强有力的威胁和进攻,兵力、财力又在战争中被进一步消耗。内忧和外患协同作用,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对这种情形十分忧心,遂勇敢地向宋仁宗呈上了《言事书》,主张改革旧的法度,推行新法。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根本无意进行改革,只是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 后来,年仅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他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立志要兴利除弊,实现富国强兵。他对王安石的才干和政治主张早有耳闻,就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见面之后,神宗对王安石关于革新政治的见解颇为赞赏,便任命他为宰相,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准备由王安石主持变法。一开始就有官员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站出来反对,王安石旗帜鲜明地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放开手脚大胆进行改革。 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青苗法。王安石以前在鄞县当县官的时候,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等到秋收以后,再让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可以使农民少受大地主豪强的高利贷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因此很受百姓欢迎。 二、募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不再由民户自己服役,而是改为由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三、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后改为都提举市易司),根据市场情况,收购滞销货物,等到市场上需要时再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朝廷的财政收入得以增加。 六、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练习武艺;夜间轮流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一方面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军费;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变法的推动作用 新法推行了一段时间后,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新法中有很多抑制大官僚、大地主、富商豪强盘剥的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因而许多朝臣都对变法表示反对。 反对的人多了,神宗也沉不住气了,就问王安石该怎么办。王安石坚决主张要将变法进行下去,并劝神宗不要听信他人的谗言。然而反对变法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出现了官员趁旱灾进献《流民图》诋毁变法和太后们向神宗哭诉的情形,神宗慢慢开始动摇了。王安石眼看新法难以推行,无奈之下,上书辞职,神宗也只好让他暂时回到江宁去休养。但神宗对新法富国强兵的成效还是认可的,于是第二年(1075年),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可是没过几月,天空中出现了彗星,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吉祥的预兆。保守派大臣们又趁机攻击新法,宣称这是由于不守祖宗的规矩,上天发怒了,如果新法继续推行下去,国家一定会大祸临头。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劝告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神宗夹在两派之间,举棋不定。王安石见反对变法的阻力如此之大,只得再一次辞去相位,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神宗死后,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被完全废止,甚至连王安石的文学著作《字说》也因为含有变法思想而被禁止传播,不久,王安石在无限忧愤中逝世。 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而勇敢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改革对社会进步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王安石不愧是杰出的地主阶级中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