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地处郑州市中心向南25公里的泰山村,在八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土地贫瘠、水源奇缺、山路崎岖的出了名的穷村。短短几年间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强村、旅游活村”,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昔日的穷山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且看详细报道。 千稼集是泰山村联合旅游公司开发的新项目 千稼集内汇集了民俗表演、特色小吃、娱乐休闲等,受到都市人的青睐 泰山村党支部书记乔宗旺向媒体介绍泰山村发展情况 中国搜索郑州4月11日讯 村在林中建、水在村中流、人在绿中行……看到这样的描述,你一定会说这就是都市人梦中的桃花源,有点遥不可及。然而,这样的地方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郑州市中心向南25公里的泰山村。更令你想不到的是,在八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土地贫瘠、水源奇缺、山路崎岖的出了名的穷村。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4月10日,国搜河南报道组走进泰山村,一探究竟。 泰山村又名太山村,坐落在新郑市龙湖镇西南,环抱太山。太山,是郑州市西南的最高点,海拔312.32米,由中生代三迭系紫红色石英岩构成,为红褐色粘土所覆盖;太山是黄帝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现保存黄帝活动遗址多处。泰山村,辖9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730余人,土地5000多亩。 走进泰山村,让人突然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沿着平坦整洁的道路驱车而上,一排排漂亮的别墅小院映入眼帘,路两旁刚刚发出新叶的绿树红花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高耸的路灯每隔不远就会出现。走下车放眼望去,高低错落的丘陵全部被绿色植被所覆盖,池塘碧波荡漾,各种景观园散布在道路两旁。从身边走过的游人,不时会发出“这里景色、空气真好”的感叹! 然而你想不到的是,在2007年之前这里可是“人见人烦”的穷山村,很多人都巴不得赶快“逃离”。那时全村耕地面积1870余亩,荒山荒沟1710余亩。由于太山特殊的岩岭地质,土地贫瘠,水源奇缺,大部分村民以采石为生,村民吃水用水要到山下邻村肩扛牛拉,是当时新郑市出了名的“三多村”——光棍多、招出去当上门女婿的多、有钱人搬出村的多。 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乔宗旺回村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自谋优势,理清“以孝治村,文化强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科技兴村”的发展思路,本着“发展依靠群众、生活关心群众、成果归与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在困境中开辟出泰山村发展的新路子。首先投入近1000万元资金,打了15眼400多米深的井,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其次利用毗邻郑州的区位优势和黄帝文化丰厚的资源优势,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五个一的方案发展建设,泰山村呈现出“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朝气蓬勃的发展状态。 目前,泰山村已形成培训、旅游、养老三大支柱产业,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超千万元,仅去年接待旅游人数就达120万人次。泰山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南省最美乡村”、“河南省先进基层党支部”、“河南省卫生村”、“河南省文明村”、“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等,同时还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魅力乡村。 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泰山村党支部书记乔宗旺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仅仅把农民赶上楼,那不叫城镇化。真正的城镇化应该是让老百姓做主,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乔宗旺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泰山村提出了自主就地城镇化的模式,就是让群众做主就地进行原址城镇化改造,村庄不进行合并。“我们的城镇化概括起来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基础设施、生有所教、成有所业、老有所养、死有所葬”,乔宗旺补充说,在此基础上泰山村相应的推出了公共服务、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养老、持股分红的保障制度,使得村民用水、用气、看有线电视等全免费,村里还给每位村民代缴养老金。 村民在基本生活方面几乎不用花钱,而且还能享受这么多的保障待遇,那么该如何防止有些村民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呢?对此,乔宗旺称这也是他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长远来说自己打算在两三年内对村集体经济改制成股份制,避免村民再吃大锅饭。而目前,泰山村正在通过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来积极引导村民要爱村爱家,努力奋斗。“比如我们每年都举行十佳好婆婆、好媳妇、好家庭的评比,在年轻人中也要选出十大创业好青年,每年还有我们的‘爱村日’,希望以此来消除大家的惰性。” 八年多的时间,乔宗旺带领泰山村村民走出了一条创业、创新的道路,使泰山村华丽蜕变。乔宗旺说,虽然过程很艰难,但自己是在抱着一种让村民过上好生活的“信仰”在做事,所以一切都是值得的;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十年实现小康生活”的目标还有距离。2015年,泰山村又与河南千稼集农业旅游观光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西泰山村千稼集旅游项目。千稼集以还原历史场景的方式建设,并汇集了民俗文化体验、特色演出、各地小吃、娱乐休闲、旅游购物及创意农场等。在现场我们看到,千稼集为一条长约800米的街道,两侧布满了各色小吃店面以及民俗馆,整体布置以红色文化为主,吸引了不少游人来此休闲。(刘洋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