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档案造假远非一张档案纸那么简单,一处造假往往牵出多人、多部门。这种现象危害极大,不仅会诱发弄虚作假恶习大行其道,而且档案造假,还可能存在伪造相关凭证的违法犯罪行为。这是党纪国法决不允许的。针对官员档案造假,还需高擎反腐利剑。 中国搜索郑州1月30日讯 近日,中央组织部通报称,在省管干部档案专项审核中,420人因档案造假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186人因档案问题被记录在案,未查清前不得提拔或重用。 消息一出,很快引发社会关注。有舆论认为官员档案造假已不是什么秘密,长期难禁。还有媒体干部履历造假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年龄、学历、经历是“重灾区”;二是多人协作,团伙作案;三是履历造假往往伴随其他违纪违法行为。 在这些造假方式中,年龄、学 历、工作经历往往成为造假的多发环节。据新华社报道,黑龙江省双城市招商局原副局长孟德勇,为了符合吸收录取干部年龄,将出生年份由1979年改为1976年,并虚构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大专班学历。 不但如此,一个人造假背后往往涉及多人、多个部门,形成团伙作案状况。辽宁省盘锦市大洼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野伪造入党材料案,涉及9人;山西省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原秘书长王红英(微博)为了篡改档案,10人受处分,涉及质检、组织、人事等多个部门。 据了解,仅在2014年中央巡视组两轮巡视中,被巡视的20个省区市中就有15个省区存在干部档案造假问题。 在2015年7月份,中纪委对新疆落马老虎“栗智”的通报中,第一条便是“严重违反纪律,档案造假,向组织隐瞒本人真实年龄”。 据媒体报道,档案造假会牵涉到很多部门,如年龄、户籍等归公安部门管,学历归教育部门管,而档案只是前面这些部门工作的最后痕迹。因此,一份处处造假的档案背后可能是多个部门管理、把关的问题。“特别是过去对档案管理很松散,随便找个熟人就能把出生日期、民族都改了。” 干部档案是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遏制造假行为。然而,干部档案造假长期难禁绝。少数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惜铤而走险。有记者调查发现,提拔前和换届选举前是履历造假的“波峰期”、跨地区调动前后也较为高发。这种现象尤其在异地考察干部时,往往容易存在衔接盲区,所以造假更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造假背后,往往有领导“保驾护航”。广东梅州市劳动教养管理所原政委钟立档案造假案中,给予协助者的身份就涉及县委书记、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以及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等人。 针对干部档案造假层出不穷现象,中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近日也刊文称,档案造假,一直是干部人事管理中的一个顽疾。纵观近几年官员档案造假问题,人数不少,其中有已落马的省部级大老虎,也有科级干部;造假的形式五花八门,有的篡改年龄高达11次,有的除了性别之外,其余信息都是假的。究其原因当不外“权”“利”二字,希冀由此斩获“挣面子、占位子、图帽子、捞票子”的诸多好处。 文章称,档案造假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不仅会诱发弄虚作假恶习大行其道,而且档案造假,还可能存在伪造相关凭证的违法犯罪行为。这是党纪国法决不允许的。 “遏制档案造假,必须高擎从严执纪和依法治国的反腐利剑,坚定有假必查、造假必究的零容忍决心,抓好‘清淤’与‘防污’并重的标本兼治举措。”文章最后说,一方面,对现有存量的档案要实施有计划的抽查核实,坚持“凡提必审、凡转必审、凡进必审”的任前审核制度,严惩档案造假的违纪行为,防止“带病”档案的蒙混过关。同时,要通过完善档案日常管理、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制度设计和平台构建,从源头上把好新进资料信息的“入档”关,着力构建预警防范与常态化监督的长效机制。(中国搜索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