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证据法(建议稿)众评说 ——第五届全国民事诉讼法理论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 郭士辉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其中正确 认定事实是适用法律的前提和基础,而认定案件事实的关键则是证据。 从这个意义上讲,证据问题是全部诉讼活动的中心问题。近年来,司 法改革尤其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使我国的证据制度发生了很大 变化,也对我国证据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证 据的规定仅十几个条文,缺乏可操作性,显然不能满足审判实践的需 要。各地法院纷纷制订证据规则以缓“燃眉之急”。司法界迫切需要 一部操作性很强的法律作为审查证据的依据。所以,在全国建立一套 规范当事人、法院举证、质证、认证行为的证据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为此,由中国诉讼法研究会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 民事诉讼法理论研讨会暨民事证据法(专家建议稿)论证会于日前在 湘潭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法官、学者对由毕玉谦教授 和肖建国、章武生博士分别起草的两部民事证据法(专家建议稿), 围绕书证、证人、立法体例等8个专题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记 者选取其中两个专题的部分观点,介绍给大家,以供理论研究和审判 实践的参考。 一、两部专家建议稿的大致框架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审判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法官学院毕玉谦教授 介绍说,两部专家建议稿的产生经过了多次会议和多次修改。由他起 草的这部立法建议稿从模式上来说既有大陆法系传统,又有英美法系 的规则,还继承了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一些经验,因而是不同 于大陆和英美的独立的立法模式,应该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包括考 虑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证人的举证能力(包括法官的职权调查范围), 既有作为通则的一般规定,也有对具体情况的例外规定,以便使法官 和当事人来共同操作。另外,还保留了法官的据情裁量,但要尽量缩 小和控制。根据我国现行法官队伍的总体情形来说,现行体例应趋于 更为严密的立法。此外,这部专家建议稿并不是完全按照证据的法定 种类来制定的,如物证属于鉴定结论的范围,证据调查强调程序,而 不同以往的离开法庭去调查,在一般情况下证据调查是指在法庭上进 行的,而证据采纳主要是指法官如何来实施心证,此外还有推定等内 容。另外将推定从无须证明中单列出来自成一章也是有一定考虑的。 由北京科技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法学博士肖建国和复旦大学章武 生教授起草的另一部民事证据法(专家建议稿)具体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关于民事证据法起草的出发点问题,即是以何种角度来立法。流 行观点一般认为是以法官为出发点,证据法是裁判规范,因而偏向于 从法官的角度来解决;而他个人认为,民事证据法与民事诉讼法的性 质是相同的,主要都是为当事人服务,民事诉讼解决的是私人的纠纷, 应为私人服务,因而民事证据法应以当事人为中心,并且应主要解决 以下两个问题:1.当事人要证明什么,由谁来证明;2.用什么方 法证明。二是结构安排的问题,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证明什么,谁 来证明,用什么来证明;二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因而大量的篇幅就 是关于证明方法的。三是民事证据法的性质问题。民事证据没有当事 总共4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