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细化了非刑事司法领域的国家赔偿范围,并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极大地强化了司法纠错功能,改变了只重视刑事司法赔偿的立法执法格局。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出台《关于审理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该《解释》根据国家赔偿法及有关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国家赔偿工作实际,对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作出统一规范。 刑事冤假错案直接错误地剥夺被害人的人格名誉、人身自由甚至生命,可以说是错误司法对个人合法权益最严重的伤害方式,有些伤害甚至难以挽回,所以刑事司法赔偿被立法重视、被社会高度关注。国家赔偿法设立专门章节规范刑事司法赔偿,详细地明确赔偿范围、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赔偿程序,但是刑事案件对于国家审判机关而言并非审判工作的全部,民事、行政案件的审判等司法工作也会发生各类错误,伤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刑事司法的纠错机制并不代表司法纠错的全部,非刑事司法领域的司法纠错也不容忽视。 虽然国家赔偿法中对法院在民事、行政诉讼中出现违法行为如何赔偿进行了规范,但是非常简略,就是简单地规定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程序,适用该法刑事赔偿程序的规定。很显然,这样的规范性条款会因为不明确、不具体而缺乏可操作性。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解释》很好地弥补了立法缺陷,该《解释》将法院违法的具体情形进行列举式限定范围,非常明确具体,这就让申请国家赔偿的当事人有明确的标准可以参照。同时该解释对法院工作人员的司法行为有很强的指导价值,也因为内容明确具体,能够产生很强的约束力。 该《解释》除了细化审理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情形的内容之外,还创造性地将精神损害赔偿引入非刑事司法赔偿领域。国家赔偿法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行政赔偿、刑事赔偿中侵犯人身权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未明文规定适用于非刑事司法赔偿,然而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实施违法拘留、罚款、执行等行为,同样有可能对被害人的精神造成伤害,因此把精神损害赔偿引入非刑事司法赔偿领域充分彰显司法的人性和法律的平等,完善了国家赔偿法精神损害的适用范围。 《解释》细化了非刑事司法领域的国家赔偿范围,并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极大地强化了司法纠错功能,改变了只重视刑事司法赔偿的立法执法格局。规范非刑事司法赔偿,极大地展现人民法院敢于直面任何领域错误的勇气,以及愿意纠正任何领域错误的决心,让司法纠错的功能更加完善,更能够倒逼法院工作更加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