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进大纲、进课时、进课堂,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就会从小生根发芽,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并最终提高国民整体法治素质。 9月1日,中小学新生走入校园,领新书是一件让人期待的事。今年的“新书”格外“新”,从2016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我国小学一年级新生和初一新生迎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新教材。 学校法治教育对于孩子从小树立规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非常重要,只有从小在孩子内心根植道德与法律的惯性思维,才会确保其生命航向。 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由于在我国考试依然扮演着指挥棒的角色,学校、家长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仍依赖于科目在中考、高考中占据分数的多少,这种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造成学校对法治教育定位的偏差,即便有的学校注重法治教育,由于没有系统教材,只是在平时注重和法院、检察院、监狱等相关的社会部门相互联动,通过上几节社会实践课来弥补孩子内心中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的缺失。 这种非系统的法治教育对于正处于人格成长关键期的未成年人来说显然不够。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5年,全国检察机关经审查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92万余人,不批准逮捕16万余人,起诉108万人,不起诉5万余人。从这一可怕的数字可以看出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在教育,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形成关键在学校。有鉴于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次中小学教材改版,将原来的 “思想品德”改成了“道德与法治”,其实就是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生动体现,就是要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从一开始就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让法治素养伴随、滋润他们的成长。 这次法治教育进教材已完全脱离了原来副科的概念,国家明确将法治教育进大纲、进课时、进课堂, 同时,还要推广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还要建立媒体的公益普法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这次法治教育改革的新亮点,期待着这次教材改版能够为法治中国夯实国民基础,也为青少年的完美人生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