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老百姓的血汗钱被骗得血本无归、甚至酿成生命危险等悲剧,需厘清各方责任、合力而为,及时、精准打击电信诈骗。 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就可能把被害人的生活费、学费、养老金,甚至是救命钱骗个精光。这样的诈骗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悲剧一刻也没有停歇。 近年来,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呈高发态势,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借用手机、固话及现代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的诈骗犯罪,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亟需引起重视。 对此,笔者认为需厘清社会各方参与角色的责任,公安、司法高效介入、严厉查处,民众提高防范意识,才能共同遏制电信诈骗行为。 进一步完善警银联动工作机制。抓捕惩戒电信诈骗不法分子和及时拦截止付诈骗资金,一个是打击违法犯罪,另一个是保护群众财产安全,这两者同等重要。建议公安机关在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警银联动工作机制,加大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强化对犯罪资金流的实时查控,推进对涉案资金流的及时拦截止付,最大限度地挽回被骗群众经济损失。 犯罪分子电话信息、银行账户实名制。实际上,电信诈骗的背后,早已形成了一连串的造假链条,从诈骗者使用的电话号码到银行账户与个人真实信息之间往往都是虚假的。建议金融部门和电信部门致力于强化银行和运营商责任,从源头上加强审核把关,严格审查个人身份信息与电话号码、银行账户的真实性、关联性,构筑虚假信息防火墙,有效减少电信诈骗的滋生土壤。 严厉打击泄露个人信息。山东临沂准大学生徐某某因学费被骗离世,引发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建议加强对个人信息泄露犯罪的专门立法,同时相关部门应指导督促涉及公民个人信息采集的医疗、电信、银行等行业,制定完备的强制性行业规范,加强个人信息接触面、传播渠道的监管,对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采取行业限制等惩罚措施,严厉打击。 加大预防电信诈骗宣传力度。政府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媒体等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走进社区、村组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普及工作。法院应采取公布典型案例等形式,深入剖析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手段和表现形式,纠正部分群众的投机心理,帮助群众有效提高防范意识,筑牢防范电信诈骗的思想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