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司法制度

旗下栏目: 法理学 宪法学 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经济法 诉讼法 司法制度 国际法

审判公开问题研究/陆福媛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22
摘要:审判公开问题研究 ——以基层法院推行阳光司法为视角 审判公开即司法公开,是指法院审理案件时,除法律规定可以不公开的以外,允许群众旁听、允许记者公开报道。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
            审判公开问题研究
                ——以基层法院推行阳光司法为视角

审判公开即司法公开,是指法院审理案件时,除法律规定可以不公开的以外,允许群众旁听、允许记者公开报道。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因此,法院审理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一律公开进行。目前,审判公开作为一项制度已经确立。基层法院更贴近群众,大量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基层法院司法透明度越高,越能让民众真实感受到公正高效司法的温暖。因此,基层法院的审判公开程度更是关键所在,更应普遍关注。


一、基层法院审判公开现状检视

近年来,各地基层法院顺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全面推行阳光司法。紧密围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要求,将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工作机制等方面,全面向社会公开。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审判公开的方式方法,初步建立起了开放透明便民科技的、回应民众新需求的阳光司法新机制,努力实现公众“看得见的公正”、“可感受的高效”和“能认同的权威”目标。审判公开原则在实务中得以进一步贯彻,功效显著。然而,随着阳光司法工作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审判实践中,许多问题也尽显无遗。主要是:


(一)办公设备落后,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欠缺。

资金和技术是推进阳光司法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和手段。一方面,阳光司法必须依赖于充裕的财力物力保障,阳光司法基础工程都需要大量的财政经费支持。另一方面,阳光司法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审判程序、工作程序的增加,而每项程序的增加都意味着人力物力成本的额外支出。在现有条件下,大部分基层法院都或多或少存在办公装备落后或不足的问题,缺乏网络科技专业技术人员,无法为网上查询、科技法庭、庭审直播等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维护。


(二)庭审公开重形式轻实质现象仍然存在。

实务中,有些法院的庭审公开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公开,庭审程序的公开不够全面、彻底。在质证过程中,证人、鉴定人出庭率比较低,无法落实直接言词原则的要求;在认证过程中,当庭认证率低,认证理由不充分。实务中,仅以证据符合“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为由进行认证的大量存在。


(三)裁判文书透明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裁判文书释法说理不透彻:其一,对证据的采纳和不采纳未进行充分的阐明;其二,认定事实普遍没法体现以证据为依托,使证据与事实脱节,认定的事实缺乏基础;其三,说理部分普遍存在缺乏据事依法论理的问题,缺乏针对性以及对适用法律的具体分析,没法体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裁判原则,难以令人信服。另一方面,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工作存在不足。一是裁判文书上网不统一,不同的法院做法各异。二是上网公布的裁判文书在案件类型上不平衡,多为民商事裁判文书,刑事、行政裁判文书较少,且更新不及时。


(四)机制建设尚未形成体系。

有的法院阳光司法的各项举措散见于个别规定,缺乏体系性,各项公开制度之间以及与审判管理、执法监督、法官司法行为规范、法官素质提高等制度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配合;有的法院不注重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不注重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协调,审判公开工作缺乏外界的支持,进展缓慢。


二、完善审判公开机制的思考

审判公开是保障人民群众行使司法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是中央司法改革部署和最高人民法院改革纲要中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法院应从原来审判程序的公开延伸到审判实体的公开;从单一的审理信息公开延伸到全面的审务公开;从传统的静态公开方式扩展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动态信息化公开方式。这样,将法院推行的阳光司法活动全面、全程呈现在民众面前,接受民众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才能更多地赢得民众对法院的认识、理解、信赖和满意,进而提升法院的公信力。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法治意识。

司法只有为人们认识、了解,才能产生认可与信赖。可以“阳光司法”为宣传主题,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及网络等各种舆论工具和平台,采取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相结合方式,以组织开展“网友看法院”、建立“法院微博”等新的宣传形式,推介宣传法院审判工作以及民众关注的个案,让民众全面了解诉讼程序,认识诉讼权利、义务及风险,树立正确的诉讼观,从而平抑公民对司法的过高期待,努力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诉讼环境,从而提升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二)多措并举,实现司法全过程公开透明。

1.全面落实审判公开原则,拓展审判公开的范围。把积极主动地采取公开透明的措施与不折不扣地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如下六个公开:

其一,立案公开。将立案阶段的相关信息通过便捷、有效的方式向当事人公开,通过宣传栏、电子公告屏、电子触摸屏、法院网站等载体和发放《诉讼指南》等形式,依法公开各类案件的立案条件、立案流程、诉讼文书样式、诉讼费用标准、缓减免交诉讼费的程序和条件、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诉前调解流程、案件审判执行流程、诉讼风险提示,以及可供选择的诉讼外纷争解决方式等内容。

其二,庭审公开。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公开审理的诉讼案件一律公开审理,并通过电子公告屏、法院网站等载体及时公告庭审案件的案号、案由、独任审判员或合议庭成员等信息。尽最大努力改变庭审公开重形式轻实质的做法,提高当庭评判率,努力做到:一是当庭认证,庭审中当庭对证据的来源和形式是否合法、证据的真伪及其与案件的关联性、证据证明力的强弱等作出认定,并当庭宣布。二是当庭评理,合议庭评议后应当庭对各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案件事实的认定、证据的取舍以及法律的适用等进行分析,并对法庭作出的处理决定具体说明理由。此外,除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可以不出庭的情形外,法院应当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确保当事人对证人、鉴定人行使发问权以及对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的质证权。

其三,执行公开。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划拨等执行措施后应及时告知当事人。选择鉴定、评估、拍卖等机构的过程和结果向当事人公开。执行款项的收取发放、执行标的物的保管、评估、拍卖、变卖的程序和结果等重点环节和重大事项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