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刑事判例案例

旗下栏目: 刑事判决书

人民日报任仲平: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网友投稿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0-19
摘要:人民日报任仲平: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
  (一)红色的脉搏,在神州大地跳动。80年过去,仍然如此强劲。

  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墙上,80双草鞋组成一幅中国地图。那一支脚踏草鞋的队伍,从这里开始跋山涉水、历经九死一生,将足印刻写在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

  贵州遵义,遵义会议旧址。二楼的会议室里,桌下的火盆似乎还炭火熊熊。那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这里挽救危亡局势、开启关键转折,让革命的种子星火燎原。

  宁夏固原,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三尊英姿勃发的红军头像,雄踞碑顶眺望远方。那一场气吞山河的行军,在这里开始新的进发、找到新的希望,把这个国家带向新的航程。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两轮寒暑,纵横十余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完成了一次“无与伦比的史诗般远征”。地图上标识行军方向的纤纤一脉,蜿蜒西去北上,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激荡成改变历史的滚滚洪流,标注为一个民族精神坐标。

  这个伟大壮举,已经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前默然肃立,在“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主题展览前驻足凝视,这是“长征永远在路上”的自警,这是“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的决心。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80年,长征宛如一条精神的航道,从昨天走到今天,让历史走向未来。

  (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启程时,一位战士问四团团长耿飚,咱们这是要到哪里去?耿飚说道:“打敌人去!”

  面对国民党调集的50万重兵,面对规模空前的“铁桶围剿”,面对党内严重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带来的生死存亡危机,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当86000多人离开中央苏区时,没有谁能预知即将开始的远征,他们不过是怀揣一个简单的信念:改造中国。

  万里长征路遥迢,青史长留照古今。红军用脚步丈量出胜利的征程,行经15个省份,转战地域超过半个中国;翻越20多座高山,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几乎和法国的面积相等……面对“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这支年轻的队伍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平均3天就遭遇一次激烈的战斗。扭转敌我力量悬殊的劣势、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障壁、通过严峻党内斗争的考验,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中国的西北角迎来了光焰万丈的日出。

  在这条征途上,年轻的共产党人以对国家的深刻忧患、对民族的责任担当,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世界军事史的惊人奇迹,谱写下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每一步都是创造历史的脚注。被国民党认定“流徙千里,四面受制”的红军,走出了一条“把活路堵死、向死路求生”的新路。

  这是一条牺牲之路,一支队伍舍生忘死、抛洒热血。“如果要念一遍倒在湘江边的官兵的名字,我会从黄昏念到黎明。”湘江战役,红军浴血奋战7个昼夜,战士马革裹尸,湘江血可漂橹,当地居民“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激战独树镇、强渡乌江、浴血娄山关、飞夺泸定桥、鏖战腊子口……万水千山之路,也是万死千伤之路。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86000人,抵达陕北时只剩6000多人;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4名红军战士倒下,每14人只有1人到达陕北。“青山有幸埋忠骨”,这条血色之路上,至今仍有大量红军墓、红军碑,诉说80年前这支队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勇与坚贞。

  这是一条转折之路,一个政党走向成熟、涅槃蜕变。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的一栋小楼里开了3天会,“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而遵义会议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从确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路线,到逐步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个创立刚刚15年的政党,在这条路上完成自己的“成人礼”。

  这是一条锻造之路,一代新人朝气蓬勃、淬火成钢。长征队伍中,大约54%的人都在24岁以下,只有4%的人超过40岁。“长征塑造了一代新人,这代新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推翻了两千年来停滞不前的伦理体系和政治制度。”正如毛泽东所说,经过长征锤炼的同志,“一个可以当十个,十个可以当百个”。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1000多位将军中,90%以上参加过长征。那些经受过生死考验的幸存者们,增长了胆识与才干,成长为革命的中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多少人千难万险中跋涉,多少人枪林弹雨中战斗,多少人壮怀激烈中牺牲,多少人上下求索中坚定……旗帜指引理想,鲜血铸就丰碑,让长征成为萦绕于世界东方的“红飘带”。

  (三)1999年,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编辑的《人类1000年》一书,选出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之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件重要事件,长征毫无悬念地入选。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长征的历史意义正在于,它开启了中国革命不断胜利的序章,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造奇迹的大幕,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它以坚毅的品格、执著的追求,刻写下人类精神的高度。

  以80年前的胜利为起点,沉沦的民族寻找到价值的坐标,以信仰充实生命、以意志创造奇迹,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这次远征,完成了现代中国一次宝贵的心灵书写。

  毛泽东曾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57岁的爱国人士周素园毅然加入长征队伍,“死也要死在红军里”;四川马尔康一位名叫桑吉悦希的喇嘛,脱下袈裟参加红军;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与刘伯承歃血为盟结为兄弟……那群头顶红星的人,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精神的溪流在长征路上汇成洪流,从井冈山到延安,无数中国人追随这面红旗一路远去,坚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变世界的不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梦想中可爱的中国。在这“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中,红军不仅赢得了胜利,更以“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汇聚起一个民族的精神伟力。

  以80年前的胜利为起点,古老的国度凝聚起红色狂飙,荡涤百年屈辱、千年沉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曙光初现。这次远征,完成了现代中国一次关键的历史书写。

  上世纪30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日本加快侵华的步伐,国民党以“攘外必先安内”消极抵抗,中国社会危机四伏,中国人民饱受煎熬,在此大厦将倾、狂澜既倒的历史关头,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鼓与呼,提出集中一切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定主张。长征的胜利,不仅推动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的前进阵地,中国革命大本营形成于西北,此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全面抗战爆发后,作为红军继承者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奔赴抗日前线,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可以说,长征的胜利,为抗战的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中国革命的奠基礼。

  美国人威廉·莫尔伍德形象地指出,“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其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举世无双的奇迹说起。”长征路上的红军将士,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创建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西北地区红军、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抗日联军、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地下斗争的党组织,共同用火一样的热情、铁一般的意志,标定历史的界碑,铸起精神的丰碑。

  (四)青山依旧,斜阳几度。80年前的烽烟已经散尽,最坚固的石头上留下的弹痕也渐渐抹平。然而,沿着长征途中的雄关漫道,迎着如海苍山和如血残阳,不断有人回到长征路上,接续这一传奇般的史诗。

  开满芭茅花的湘江畔,一群重走长征路的大学生以酒酹江,祭奠80多年前那些英勇牺牲的先烈,很多人泪流满面。深圳一位白领独自重走长征路,在四川抚边乡,借宿的房主大妈把干粮硬塞进他的背包,大声说:“饱饱地找红军呐!”如果说长征是一段追寻,那么,从1934年到1936年仅仅是追寻的第一个起点。为什么这一远征能穿越时间,成为联通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航道

  “醒事宣言为长征,神来战史数四渡”,在四川古蔺县太平镇的长征街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从繁华的上海,到贵州习水土城镇、赤水复兴镇、仁怀茅台镇,都有“长征路”“长征街”;中国的运载火箭、核潜艇,也以“长征”命名;而治国理政、改革发展,更是被视为新的长征……如果说长征是一段征程,那么,从江西到陕西仅仅是征程的第一个脚印。为什么这一远征能跨越空间,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感受到精神的力量?

  白求恩在给友人信中这样告白:“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在前进》,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英国历史学博士李爱德和朋友马普安重走长征路,合著《两个人的长征》,一经出版即受到读者热捧。如果说长征是一个奇迹,那么,两万五千里仅仅是奇迹的第一次展现。为什么这一远征能超越人心,让不同国度的人听到精神的召唤?

  那些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就像整个天空的电聚集于避雷针的尖端。闪电划过,惊雷炸响;疾风烈火,碧血丹心。长征是一个人类精神的高光时刻,人们从这里聆听来自高处的召唤,寻找人的意志、人的信念、人的理想、人的精神所蕴藏的磅礴伟力与无限可能。

  (五)这些名字,我们或许不太熟悉,但重温他们的故事,却每每让人震撼:

  郑金煜,17岁,红四团通讯员,过草地时饿得走不动路,被战友们绑在马背上前进。“在政治上我是块钢铁,但是我实在是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我要死了,我看不到革命的胜利了。”说完临终遗言,他牺牲在了走出草地的前一天。

  姜秀英,24岁,红四方面军藏族女战士。翻越雪山时,她的脚趾被冻坏了,为了跟上行军队伍,她从老乡家里借来斧头,砍掉溃烂的脚趾,简单处理后继续前进。

  陈树湘,29岁,红34师师长,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在湘江边激战四天五夜,最后因弹尽粮绝、腹部受伤而被俘。在押解途中,躺在担架上的他撕开伤口,把肠子掏出来拧断,慷慨就义。“断肠英雄”的事迹,至今流传。

  更多的红军战士,他们的名字已经难以寻找,他们的事迹也难以还原,唯山河记取,唯天地见证。他们的精神,早已汇入了长存的浩气之中,与国家民族的脉搏一起,永恒跳动。

  “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长征锻造了一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因为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不渝,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如磐石,红军战胜了常人看来不可战胜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奇迹。多次与共产党“交手”的张学良感慨,共产党、红军信仰他们的主义,即便是普通士兵也是如此。曾跟随红军长征的英国传教士薄复礼,在《神灵之手》中这样描述,“这些被国民党称作土匪的人,实际上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并实践着其原理的人”。

  长征精神是什么?是为掩护中央红军,红34师死守湘江阵地的壮烈与卓绝;是宿营地的篝火旁,用法语唱起《马赛曲》、用德语背诵《共产党宣言》的乐观与豪迈;是瞿秋白神态自若走向刑场,对着枪口坦然说“此地甚好”的从容与坚定;是陈毅转战粤赣边在大山中坚持游击战,笑称“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信仰与信念。长征精神,在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保障后勤的“金色鱼钩”上闪耀,在怀着对胜利的无限渴望留下来的“半截皮带”上刻印,在临死前托付给战友的“七根火柴”上熊熊燃烧……

  长征精神是什么?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是中国革命史中至为关键的一环,信仰的锤炼,意志的锻造,激荡着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豪情。出发,出发!向着理想豪迈进军。前进,前进!信仰支撑我们前行。胜利,胜利!未来终将属于我们。“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长征展现出信念的力量、意志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路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六)在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的红云岩上,有一幅巨大的石刻标语——“赤化全川”。字高5.5米,远远之外也清晰可见。

  沿着漫漫征途,红军将士留下了很多这样的石刻标语。仅川陕根据地,就保留下4000多条。在群山怀抱、万谷之巅,一个个壮怀激烈的口号,如同深藏在岩石之中的呐喊;而长征携带的精神基因,也如石刻一般,镌刻在一个民族的心灵。

  长征尚未结束,鲁迅就向陕北发去贺电,“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也感慨,那些被国民党污为“土匪”者,“应当是中国的光荣”。将这支队伍的跋涉放到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中,才更能理解长征之“光荣”。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百年陆沉、神州凌夷,中国人精神之苦闷,与国运同调。“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长征精神,回应了太平天国的抗争、维新志士的喋血、辛亥革命的壮歌、五四青年的呼喊,回应了一代代仁人志士面对民族独立和强国富民两大历史任务的不懈奋斗。长征路上的红军将士,让人看到中国人有如此豪迈的气概、如此坚强的信念、如此壮烈的牺牲,让人看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曾赞叹,“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来讲,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

  “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次远征,能像长征这样,鼓舞数十亿人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奋斗,指引一个5000年历史的民族向着复兴不断前行。

  从争取国家解放、民族独立的伟大抗争,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光辉岁月,从开启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到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程,对于中国而言,这始终是一段“在路上”的征程。黄土高原上的延安、白山黑水间的油田、荒漠戈壁中的航天基地、南海边崛起的新城、奥运五环闪耀的北京……在“长征”中播种,在“长征”中收获,80年来,长征这一精神的源流,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导引出一幅现代中国的精神画卷。

  时间播下种子,有些会发芽,而有些不会。长征正是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我们总能看到长征的精神基因,总能从80年前的那次远征中,坚定我们信仰的主义、确认我们秉持的价值。

  长征这一座精神的丰碑,矗立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近些年,那些所谓的“重新发现”、所谓的“揭秘解密”,不过是打着种种旗号的历史虚无主义,他们无视人类精神的力量,更无意发现人类心灵的秘密,让精神庸俗化、让历史碎片化。唯有把长征放入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的大江大海中,才能发现,这一远征拥有怎样的分量、蕴含怎样的价值、孕育怎样的未来。

  (七)相比空间上的征程,时间里的征程,更耐人寻味。以1921年和1949年为界,中点是长征中的1935年;以1978年和2049年为界,中点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2013年。这是一次新征程的开启——

  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没有一个胜利“立等可取”。利益格局分化、社会转型加剧,如何治理13亿人的大国?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技术革命一日千里,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国际秩序深刻变革,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应该肩负怎样的责任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坚定不移走出来的英雄史诗。当前,中华民族踏上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如果说,80年前的那次远征,是精神的壮歌、信仰的迸发、价值的磨砺,那么,今天行进在新长征路上的共产党人,更需要精神的支撑、信仰的坚守、价值的导航,更需要以长征精神凝聚信念信仰、守护不变初心。

  回望长征问初心,80年过去,我们是否还有长征中那样改写历史的豪情?杨成武将军认为:“许多红军战士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业。”尽管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何地结束,但红军将士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信仰的引领,让一切艰险皆成淬炼,一切磨难皆成锻造。

  让我们传承这不息的基因,激荡信仰的力量。新的长征路上,少了围追堵截、战火烽烟,少了枪林弹雨、生死考验。然而,这里仍然弥漫看不见的硝烟,仍然充满不可知的挑战。面对繁重的任务,能否挺起脊梁、敢于担当?面对利益的诱惑,能否站稳脚跟、不改初心?当少数党员干部信仰流失、价值错乱、行为失范,我们更需要鼓起信仰的风帆,为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执着追求、坚定前行。

  回望长征问初心,80年过去,我们是否还有长征中那样创造历史的能力?1935年5月,红四团在天降大雨的情况下,创造一昼夜山路行军120公里的纪录,一举夺下泸定桥。1999年,有人带上干粮在宽敞的公路上,试图复制这一行军,费尽全力也慢了整整一天。四渡赤水期间,一个13岁的红军小战士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他翻山越岭,拼命追赶,历经三天三夜重回大部队行列。意志的力量,让他们克服生命的极限,创造人间的奇迹。

  让我们传承这不屈的意志,续写全新的奇迹。新的长征路上,没有雪山沼泽,没有天险阻隔,但一样布满暗礁与荆棘。深水区的改革阵痛、转型期的两难烦恼,多少思想的桎梏需要打破、多少利益的羁绊需要挣脱。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新发展理念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之路已然确定,民族复兴曙光在前,正需要我们鼓起精神、闯关夺隘。李大钊曾说,“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曾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共产党人的“赶考”远未结束,长征永远在路上。以理想为魂,以信念为魄,在长征中纪念长征,在奋进中继续奋进,才能挺立起精神的脊梁,跑好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

  (八)“黑夜沉沉,朦胧的黎明前时分,遥望辽阔而古老的亚细亚莽原上,一条觉醒的金光四射的巨龙在跃动、跃动……”

  如果说长城是传统中国的核心意象,那么在现代中国,居于核心位置的无疑就是长征。理解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与心灵史中的结构性作用,就能理解为什么在8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需记取长征、纪念长征。

  10月17日,以“长征”命名的运载火箭搭载着航天员,开始了中国人的又一次太空探索;10月24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就要召开,全面从严治党继续发力,一个政党在新长征路上再次整装出发。

  空间的征途,向星辰大海挺进;时间的征途,向民族复兴迈步。长征胜利80年,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息,始终在“向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走过80年,我们党仍有创造历史的能力;走过80年,中华民族仍有昂扬奋发的精气神。

  在这条继往开来的道路上,让我们面向未来,永不止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网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