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伴随着初秋午后的艳阳,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公开工作座谈会正在最高人民法院中法庭举行。 中法庭内气氛热烈,中央有关单位的相关负责同志、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知名法律专家以及基层法院的负责同志聚集在这庄严的法庭中,畅所欲言,侃侃而谈。“把司法公开做到了极致”“奏响司法公开最强音”等话语不时回荡。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坐在与会代表中间,认真听取发言,时而低头记录,时而回应问题。与会人士纷纷表示,三年来,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公开工作进一步促进了司法公正,提升了司法公信力,中国法院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主席台两侧和会场中心设置了六块超大液晶显示屏,来自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的相关负责人现场演示了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获得人民信赖,提升司法公信力 中国裁判文书网自2013年7月1日正式开通以来,已公开裁判文书超过2000万篇,访问量突破20亿次。自2016年8月起,每天都有超过2000万的访问量,数以千万的人们每天都在浏览,关注着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公开工作。 “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最终产品,是承载全部诉讼活动、实现定纷止争、体现司法水平的重要载体。”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王双全高度评价了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公开工作。“我相信,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积极推动下,审判流程、裁判文书和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必将成为展示我国现代法治文明的重要窗口和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重要手段。” “司法公开给人民法院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窗口,也让人民群众有了从这个窗口直观了解人民法院实现司法公正付出努力的过程。”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泽林表示,在司法公开的众多形式当中,裁判文书作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载体,它的公开是最为直观的形式之一。 “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公开,有助于满足公众对司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孙凯说,“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中国裁判文书网,统一公布各级法院裁判文书,全面实现裁判文书上网,通过完善的技术处理,细化信息处理的方式,能够在公众知情权和公众隐私权以及个人信息安全之间实现价值平衡,最大程度实现司法公开便民、利民和取信于民的内在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阎保平特别指出了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少数民族语言文书也一并上网,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法制教育和法制观念的普及。“现在已经有五大民族语言可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使用。” 2016年8月30日,中国裁判文书网APP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充分借助新媒体作为司法公开的重要平台,打通了与群众信息交流的新渠道,进一步服务群众诉讼。 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司法公正 公开源于自信,公开促进公正。通过裁判文书上网,使审判在阳光下运行,大大挤压了司法腐败的生存条件,更形成倒逼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司法公正。 苏泽林认为,裁判文书的公开对法官的业务水平和促进司法公正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倒逼作用。“裁判文书公开是对法官业务水平的公开检验。如今裁判文书全面公开,质量优劣一目了然,如果法官素质不过硬,他还能过得了公开这一关吗?”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表示,审判文书上网对中国的司法水平和司法公正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审判文书公开后,受到社会公众和法学专家学者的审阅、评判和监督,有利于促进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和法官审判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提升司法公信力。” 全国人大代表孙晓梅对裁判文书上网非常关注,她有一个体会,就是裁判文书在没上网之前存在一些不规范,上网之后有了很大变化,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裁判文书上网倒逼法院,促进裁判文书质量的提升有飞跃式的进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互联网技术是法律文书公开之器,而裁判文书公开工作本身就是司法公开、司法公正之器,裁判文书公开既是工作也是事业。全国律协副会长吕红兵说,“中国法院要建设成为世界上最透明的法院,我们理解‘最透明’肯定离‘最公正’最近,希望我们法律人共同努力,共建共享。” 5亿海外访问量,国际影响再提高 截至2016年8月16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已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5亿的浏览量来自海外,很大一部分来自欧美国家,仅北美地区的访问量就超过1亿。中国裁判文书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 面对人民法院司法公开工作取得的成绩,在法院工作了三十余年的苏泽林感慨地说,“最高人民法院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建成了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国法院庭审直播网等司法公开平台,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司法最公开的国家。” 裁判文书公开,让司法真正看得见、摸得着,互联网让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近年来,司法界的重大国际会议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人的身影,中国司法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司法正以昂扬、进取、开放的姿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