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民商法

旗下栏目: 商法

子贡法官当迈过“三道坎”

来源: 人民法院报 作者:苏明龙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9-14
摘要:在明代冯梦龙编写的《智囊》一书中,记载了一则孔子行游时发生的故事。大致是:在孔子外出的路上,他的马挣脱了缰绳,并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很生气,便将该马捉住,并关了起来。子贡去索马,放下架子低声下气地恳求农夫归还,没想农夫居然不理他。孔子

  在明代冯梦龙编写的《智囊》一书中,记载了一则孔子行游时发生的故事。大致是:在孔子外出的路上,他的马挣脱了缰绳,并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很生气,便将该马捉住,并关了起来。子贡去索马,放下架子低声下气地恳求农夫归还,没想农夫居然不理他。孔子便改派马夫前去,马夫对农夫说:“你不是在东海耕作,我不是出游到西海,我们如此近便,我的马怎么不伤害你的庄稼呢?”农夫听了有道理,便将马归还了马夫。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意为,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太牢,请飞鸟聆听九韶,根本不会有什么效果。而冯梦龙则评述认为,子贡和农夫在修养上形成了距离感,即便车夫的话出自子贡之口,农夫恐怕也很难接受。

  如果将这起索要马匹的事件看作一个案件,子贡就好比一个长期从事理论学习、初出茅庐的青年法官。理论上,子贡与车夫相比,一个是文人,一个是粗人,无论是学历还是修养方面,前者均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那为什么最终在实效上,子贡却是铩羽而归,车夫却旗开得胜,将马匹成功索回呢?这则小故事正折射出像子贡这样的青年法官,在成长之路上必须要迈过“三道坎”。

  一是学以致用坎。清代名臣曾国藩说过,“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其严厉批判了知行分离、学不能用的弊端。作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贡也许可以讲出索要马匹的大道理。可一旦遇到农夫,他却丧失了任何发挥的余地。如果他能将精深的儒家理论以车夫般浅显的话语表达出来,那最终效果也许就不会如此失败。对当代接受过系统法学理论教育的青年法官们而言,这就必须要经风雨,见世面,在应用中破解理论和实践的两层皮问题,从而做到两手抓,两促进。

  二是因地制宜坎。矛盾具有特殊性。法官做工作就得因案而异、因人而异,根据案情采取不同的方法、态度和技巧。虽然在此案中,过高的修养让子贡和农夫之间拉远了距离,对矛盾的化解起到了副作用。但是,这并不能对法官的修养进行“一票否决”。事实上,较高的修养正是法官修身、律己、用法的基石,只能一以贯之地加强,决不可有任何懈怠。只不过,在面对农夫等底层群众时,要能灵活展现自身修养,并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才是关键。这就要求青年法官们能够做到“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而其中的度则需要在具体个案中精准把握。

  三是见贤思齐坎。法官做工作不仅是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还要考虑到其他专业知识、风俗习惯、语言技巧乃至人情世故等等因素。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马夫虽然没有“之乎者也”的专业知识,但却饱经岁月沧桑,通达人情世故,故而才能成功。青年法官切不可眼高手低,目空一切。在漫漫地法官之路上,不仅要在不断变化的法律知识上做到常学常新,还要通过一个个的案件,丰富阅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要始终保持一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之心,哪怕是车夫般的“粗鄙之人”,也要不耻于学,要将他们的优点化作自身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

责任编辑:苏明龙

上一篇:法官如何思考

下一篇:打开那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