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记者 陈丽丹《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11日 23 版) 美国城市技术权威安东尼·汤森在其著作《智慧城市》中,给智慧城市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智慧城市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新老问题的地方,智慧城市能够读取传感器中的数据,并将之转化为着眼宏观、推动实际行动的软件。 芝加哥市于2014年夏启动城市传感器项目“物体阵列”。“物体阵列”传感器以及芝加哥市大力推动的大数据及开放数据措施,就充分体现了安东尼·汤森对“智慧城市”的定义。“物体阵列”是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和芝加哥大学的合作项目,并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金扶持,通过在芝加哥市道路两侧的路灯上安装传感装置,实时搜集所在地区的环境数据。目前这套被项目研究人员称为“节点”的感应装置可搜集光线、降水量、二氧化氮、臭氧等15项环境指标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城市管理人员可以在问题出现前改造已有的基础设施,避免城市内涝等发生。 这些“节点”搜集的数据信息经过进一步分析,将有助于加快城市各领域的发展,也可以增强地方初创企业或是非营利组织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今年年初,芝加哥市的路灯上已安装50个“节点”。项目负责人预测,这一数字在今年年底将增加到200个,2017年将达到500个。2017年,芝加哥市的交通信号柱也会开始安装“节点”。 利用传感器搜集数据仅仅是芝加哥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侧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城市提升“智慧”。每个“节点”采集的数据将会被传回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供研究机构开发新的数据分析工具与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初始数据则会被上传到芝加哥市的开放数据网络平台Plenario。2012年,美国芝加哥市长拉姆·伊曼纽尔提出“开放政府”的决策。除了不断涌入的城市传感器数据,城市管理者手中还存有经年累月积攒下的庞大市政信息。Plenario集纳了包括纽约、芝加哥、波士顿等美国大城市的市政信息,以“一站式”的方式对公众开放城市数据。许多智慧城市的应用诞生于Plenario平台整合的数据。 芝加哥第一位首席数据执行官、现任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布莱特戈德斯坦·戈尔茨坦说,过去如果有人想了解室外温度与地方抢劫案的关联情况时,就得分别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和地方警察局寻找数据,比对和分析数据可能需要几个月。通过Plenario数据平台,一个程序界面可以同时体现当地抢劫案发生时的室外情况,而下载这些数据只需短短几秒。 芝加哥市不仅开放了数据,也开放了公众参与数据讨论和修改的权利。目前,芝加哥市将街道地图、建筑物、自行车道等市政数据上传到开源程序托管平台GitHub, 市政府鼓励民众参与,以帮助提高数据的精准度,与其他数据资源相结合,或是直接下载这些数据用于分析和新手机应用的研发。 开放数据不仅让市政管理人员能够主动出击,也更容易提高民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参与度,动用 “众包”的力量来研究更多贴近实际生活的应用。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也认为,数据开放将会使私营部门以及民众参与新应用研发活动的比例提高50%。 大数据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十分关键,但解决大城市问题并不能仅依靠数据的力量。智慧城市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因此还需要关注人的需求、数据的解读以及最后的成效。美国智慧城市的另一代表波士顿在利用数据改善基础设施时便出现过问题。几年前,波士顿曾开发过一款名为 “颠簸街道”的手机应用,通过用户行驶在路面的颠簸情况来搜集路面信息,从而让市政人员及时掌握城市路面状况,安排修补工作。然而,“颠簸街道”的数据采集却碰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同时拥有智能手机和汽车的人群收入较高,导致所搜集的路面坑洼数据以及修补作业多集中在生活较为富裕的地区。美国瑞塔·艾伦基金会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克里斯托弗森表示:“采集和解释大规模数据已经深植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社会决策方面,不能只靠数据,还需要结合不同社区与个体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