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露露《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10日 21 版) 今年初,由于“半座好屋”等设计作品,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阿拉维纳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智利建筑师。 作为保障房建设领域的先锋人物,阿拉维纳的身影常常出没在那些贫穷或是遭受灾难蹂躏的社区中间。2004年,阿拉维纳接手了智利北部伊基克市的一个保障房项目,负责为市中心一处贫民窟的100个家庭设计修建保障房。 当时政府给出的预算是每户7500美元,但算上购买土地、修建基础设施开支,这笔钱只够在原址给每个家庭盖一个不到40平方米的小屋,如果想要更加舒适的居所,只能到郊区地价便宜的地方另起炉灶。“对这里的居民来说,住在市中心区域,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阿拉维纳清楚居住地对于一个低收入家庭的意义。 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后,一个想法渐渐在阿拉维纳脑海中清晰起来。如果没有钱盖一个大房子,为什么不先盖一半呢?顺着这个思路,阿拉维纳和他的团队在原址为每户居民建了“半座好屋”。建好的房屋包含主体功能区,分上下两层,并在二层保留一片像露台一样的空间,当这个家庭未来有了经济实力后,可以在这个空间扩建,甚至可扩至约80平方米。 居民们喜欢这个设计,他们的生活因此有了更多希望:“只要努力,就可以过得更好。”这正是阿拉维纳用自己的设计传递的理念。房子不止是政府给贫困家庭的福利,而且将成为这些家庭的第一笔投资。 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2014年,全球有约30亿人居住在城市里,他们中的1/3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50亿人生活在城市中,贫困人口将达到20亿。“住房问题不足以阻止人们来到城市,只不过他们可能住在棚户区或是贫民窟。”阿拉维纳说。 建筑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属于技术和美学范畴。建筑与人息息相关,是需求的表达和固化,甚至成为一种情感连接。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师面对更大的挑战,要“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和人道主义需求”。 这正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将青睐的目光投向阿拉维纳的原因。阿拉维纳和伙伴们建造2500多套社会保障住房时,将居民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置于首位。这种追求,让建筑也拥有了浓浓的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