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境外司法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

来源:法学学习综合 作者:孙燕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09
摘要:□ 新华社记者 杨依军 张建 应菲律宾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将于近期作出裁决。5月7日至8日,在吉林大学举行的中国国际法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专家学者认为,仲裁案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中国政府不接受、不参与的立场是正确的

□ 新华社记者 杨依军 张建

应菲律宾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将于近期作出裁决。5月7日至8日,在吉林大学举行的中国国际法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专家学者认为,仲裁案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中国政府不接受、不参与的立场是正确的。

2013年1月以来,菲律宾执意单方面提起并推进南海仲裁案。多位与会专家表示,菲律宾的单方面行动从一开始就是不合法的,应菲律宾请求成立的仲裁庭是一座应当拆除的“违法建筑”。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执行理事长曾令良教授说,南海仲裁案无论经过如何精心包装,其实质都是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领土主权争议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范事项;而关于海洋划界,中国政府早在2006年就根据《公约》规定作出了排除性声明。仲裁庭对这些问题不具备管辖权。曾令良说,将南海争议提交仲裁也违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中菲之间共识。2002年11月,中国同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国家签署《宣言》,第四条明确规定“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也多次在联合声明、联合公报等双边文件中确认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有关争端。这实际上都排除了通过仲裁途径解决。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马呈元说,仲裁庭存在随意扩权行为,把本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事情纳入管辖,是对《公约》强制争端解决程序的滥用,中国当然不接受、不参与。专家认为,菲律宾提起南海仲裁案,实际上是把政治问题包装成法律纠纷,以欺骗国际社会,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说,南海仲裁案绝不是单纯的法律纠纷,而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其实质就是企图把非法侵占的中国岛礁据为己有,削弱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张海文说,近年来“南海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与大国关系及地缘政治不无关联。南海仲裁案不能简单化地仅仅放在国际法框架下分析,更要放在大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去考察。有学者指出,个别域外大国不断为菲律宾提起仲裁“站台”,声称应当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解决南海争议,但其自身不仅不是《公约》缔约国,而且历史上屡屡对国际法合则用、不合则弃,充分暴露了其虚伪性。对于仲裁庭可能作出对中国不利的裁决,专家表示,无论仲裁庭作出什么裁决,都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中国都不会接受。

外交部边海司副司长肖建国说,中国政府对南海仲裁案的态度概括起来就是“四不”,即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这是为了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也是维护《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严肃性和完整性。

马呈元表示,由于仲裁庭一开始就不具有管辖权,所以无论裁决结果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都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自然也就谈不上执行的问题。

曾令良说,仲裁庭作出裁决后,短期可能会在国际上引起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对此要以理性和长远眼光看待。中国应秉持在南海问题上立场、政策、态度不变,继续以积极姿态致力于南海和平稳定。

中国外交部日前表示,仲裁裁决不会改变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主权的历史和事实,不会动摇中国维护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和意志,不会影响中国通过直接谈判解决有关争议以及与本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政策和立场。据新华社长春5月8日电

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

责任编辑: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