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泓《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28日 21 版) 在日本,源于传统思想的“断舍离”成了流行语,并作为一种现代生活理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断舍离”最早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简单地说,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追寻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畅销书《我家什么也没有》就是“断舍离”生活的代表作。作者麻衣是一名漫画家和四口之家的主妇。她家除了橱柜、餐桌、床等几样基本家具外,诸如沙发、茶几等物品能扔的都扔了,其余的也都被整整齐齐摆放在橱柜里。乍一看去,就像一间没人住过的样板房。她的经历被拍成了电视剧。 《朝日新闻》介绍过一名曾经的潮男,扔掉了几十条牛仔裤以及从小收藏的书和CD,只留下用一只箱子就可以装下的一季衣物。他说,“断舍离”后,不必花很多时间整理房间,可以静下心来和家人相处,钻研爱好。 “断舍离”在日本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陷入长期通缩状态,社会平均工资下降,消费能力受限。社会学家认为,曾经令日本自豪的“一亿总中流”(即中产阶层)生活呈现滑坡。尤其是在经济泡沫破裂后长大的年轻一代,约有四成走出校园后以“非正式员工”身份就业。结不起婚、买不起房,不少人成了无欲无求的“食草族”。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团块世代”,是消费主义思潮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进入退休年龄后,这些人开始变卖年轻时积攒的奢侈品,数量之大甚至让日本这个并不出产钻石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钻石出口国。 特别是在经历了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目睹数万人在顷刻间失去生命和家园后,很多人感悟到人生短暂,不应该为物所累,开始更加重视人和人在心灵间的牵绊。当然,“断舍离”代表的极简主义受到欢迎,与日本素来崇尚简约朴素的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相通之处。 不过,对“断舍离”最头痛的大概要数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了。他力推量化宽松政策,希望日本民众扩大消费,帮助日本经济走出通缩。但众所周知,导致日本经济困境的并非单一原因,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制约了日本的经济改革,依赖货币政策却会不断推高生活成本,难怪日本的普通消费者把钱包越捂越紧,还搞出个“断舍离”,号召大家少买东西。 “断舍离”很可能只是日本中青年一代对消费主义以及经济政策的一次小小反抗,不会成为主流生活方式,但其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反思值得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