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连锦添《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28日 20 版) 促销电话,生活中人人都遭遇过。 数月前记者在香港办了本地手机号,只在银行开户、燃气过户及买家具时留过号码,却经常接到陌生人电话,有些叫得出名字。例如: “你好!你已经幸运地被我们抽中,可用99元享用原价1288元的美容疗程,你想在哪家做疗程?” “抱歉!哪家都不想。”挂断! “连先生好!我是××银行的,我们现时有一个贷款安排,免息的,你有无兴趣?” “哇,我正需要呢!可否贷给我5个亿?”对方立即挂线。 每天打出21万个 有的成为消费陷阱 电话营销是销售的一种重要途径,许多合法商家在运用。打电话这种互动模式,让销售人员可实时掌握顾客的反应,见机行事,有一些成交量。问题是,推销员往往为了追求业绩无所不用其极,有的以优惠、噱头先引人兴趣,继而推销真正的货色,有的隐藏、捏造商业要素,哄人购买其商品或服务。 那么,香港人一年会接到多少个促销电话?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商经局)委托顾问公司,最近对拨出促销电话的业界进行调查,受访的42家公司,雇人每天共打出约21万个推销电话,一年就是7000多万个! 该项调查还访问1000名居民,96%受访者认为促销电话造成滋扰或带来不便,40%受访者表示会立即挂断或不接听。有35%受访者一周接到6个以上的促销电话。 维权机构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简称消委会)接获有关“失实电话推销”的投诉,每季度都有几十宗。早在2014年,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委托香港大学做的调查显示,逾40%受访者认为促销电话涉及使用其个人资料,62%不满对方可直呼其名,逾40%促销电话来自机主曾光顾的公司或商家。 电话推销的销售手法五花八门。有的声称代表某银行,可安排贷款,但事后发现对方是中介公司,根本未获银行授权。不少境外来电,显示出2及3字头的香港本地电话号码,且经常换号,追查相当困难。有的冒用知名机构,容易让人轻信;有的巧舌如簧,死缠烂打;有的销售小姐哀求说,不帮衬生意会被辞退,大哥你帮帮我喽! “虽然我的电话已加入政府的拒收讯息登记册,但阻不住真人致电的推销电话!”市民黄小姐愤愤然。 消委会主席黄玉山说:“很多公司为降低成本,把电话营销业务外包给了第三方机构,但对其如何操作,缺乏有效监管。” 香港消委会经常公布一些案例,供市民分析借鉴。市民陈小姐早前接获电话,称只需99港元便可享用一个美容疗程,再作一个评分,就可在A美容院免费领一台洗面机。推销员让陈小姐误认为电话来自一家知名的连锁护理店,觉得不妨一试。她来到A美容院,职员游说她加钱升级转做更好的疗程,她付240港元做了保湿护理。其间职员再以疲劳轰炸的方式推销套票,陈左右为难,还是买了1500港元的套票。后来她致电那家知名连锁店查询,获告知该公司并没有推出换领洗面机的优惠,只是两家店的名字同音。陈小姐认为推销员存心混淆,要求退款,却遭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