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22日 21 版) 日前,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国家改革委员会会议上表示,乌改革的优先方向是减少国家调控,这有助于防止腐败,也有利于改善经营和投资环境。 波罗申科说,新执政联盟和新政府成立标志着持续了较长时间的“议会—政府危机”已结束,政治危机的解决为加快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呼吁各级政府加紧落实与欧盟签订的联系国协定以及乌欧自贸区协定。他说,乌总统、政府及议会面临振兴经济的艰巨任务,乌全社会及国际社会都在关注乌当局制订的反危机改革措施的实施进程。 4月14日,乌各方政治力量在经过近两个月协商后,重新成立了以波罗申科联盟和人民阵线两大政党为主的新执政联盟并选出新总理格罗伊斯曼。 格罗伊斯曼近日在议会上介绍新一届内阁工作计划时也表示:“经济不恢复增长,我们就永远都不能站起来。”格罗伊斯曼还承诺政府将致力于降低失业率、创造就业机会等。作为波罗申科团队的核心人物,格罗伊斯曼担任总理职务,有利于推行各项经济改革计划。但也有分析认为,受限于多种因素,乌经济改革之路并不平坦。 俄罗斯独联体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叶夫谢耶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受东部战乱和对俄关系恶化的双重打击,乌克兰经济不容乐观。 由于贫富差距拉大与民生问题日趋严重,乌克兰民众普遍希望政府能迅速解决腐败问题,推动乌克兰经济发展并使其能够很快融入欧洲。但现实和愿望之间的差距较大,民众的这些诉求短时间内恐怕难以实现。 有分析认为,格罗伊斯曼走马上任后,内政危机不会马上消除,经济改革之路同样也不太好走。乌克兰前总理亚采纽克4月10日称,他的辞职是乌克兰内政危机使然,总理的更换“不过是一种非理性的原地踏步”。对于格罗伊斯曼出任总理,前总统亚努科维奇的地区党前党员,以及一些极右政党议员组成的反对集团政党,都公开表示抗议。 舆论认为,乌克兰政府在更迭完毕后,乌国家的既定方针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在外交方面乌将继续执行融入欧洲的战略,经济方面也会继续将私有化改革和反腐作为恢复经济的核心途径。 (本报莫斯科4月2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