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驻日本记者 冀勇 在日本大地震5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近日跟随日本外国记者中心一行到受灾最严重的岩手县大槌町采访,了解这里的灾后重建情况。经过两天采访,记者在感慨灾民在灾难发生后面对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仍为恢复生活而不懈努力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5年来灾区重建的缓慢和灾民的无助与无奈。 大槌町位于岩手县东部太平洋沿岸,因其地形三面环山,唯一一片开阔地位于面向太平洋的海湾地带,作为町核心区域,灾前这里集中了政府、医院、学校、车站等设施。由于该町的整体地形呈喇叭状,海啸发生后海水不断从喇叭口涌入,使得海啸高度不断升高,最终越过防波堤而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据统计,在海啸发生后,大槌町内冠水地区最深的地方曾一度达到22.2米,造成该町近一成(1285人)人口失踪或死亡,六成以上(4246栋)房屋损毁,直接经济损失7959.75亿日元。作为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自治体,在海啸袭来时正在组织地震灾害救援的大槌町町长和40余名政府职员因未能及时撤离而遇难。 “3·11”地震后,大槌町共建设了48个灾民安置点,用于安置2100户灾民,其后随着灾后重建的推进,部分灾民开始陆续迁入政府营建的灾害公营住宅,其余一部分人则在获得部分政府补助的情况下自建住宅,同时还有一部分人仍在外地避难。 据大槌町政府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3月1日,该町还有1200余户灾民仍居住在灾后简易住宅中,而政府计划用于安置灾民的灾害公营住宅由于土地收购和基建迟缓等原因,目前仅完成计划建设962户中的三分之一。 记者一行走访了小槌第8临时住宅区,这里是大槌町48个灾民安置点中入住灾民数量排第二的一个安置点。目前,该安置点共居住了193名灾民,其中65岁以上老人共49人。 居住在安置点的70岁老人中里正义告诉记者,临时住宅尽管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但因为房子狭小、低矮,对心理和身体都是一种煎熬。安置点自治会会长芳贺广安在接受采访时称,目前安置点的所有灾民最大的希望就是尽快搬到政府营建的灾害公营住宅或自建住宅,但一方面公营住宅建设缓慢,另一方面随着灾区建材和人工费用的增加,自建住宅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芳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震初大槌町一坪(约3.31平方米)的建设费用约为50万日元,而现在已经涨到80万日元,自己原本计划自建一个30坪的房子,到现在建筑总价已经涨了近1000万日元,但政府方面的建房补助还是震初500万日元的标准。 大槌町在经济重建上也由于面临劳动力和资金方面的困难而进展缓慢。记者一行还探访了从事海产品加工的Domannaka大槌合作社,合作社由灾前四家分别从事海产品加工、仓储、销售的企业在灾后借助政府补助金和捐款而联合组建而成。灾后四家企业共有员工100多名,但目前只有员工70名,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合作社的浦田克利告诉记者,尽管企业恢复到现在已经可以维持生计,但自己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感到担心。原因是资金不足,对于渔业加工企业而言非常重要的冷库建设一直没有着落,严重影响经营规模的扩大,同时因为灾区年轻人不断外流,劳动力紧缺,而外国劳动力因为没有宿舍而无法雇佣。如果员工中的老人退休后,企业将面临严重危机。最后因为福岛核电站影响及外县同行竞争,产品的销路也面临很大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