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柏林市克罗伊茨贝格区难民中心的外景 新华网北京9月22日电 据新华社客户端报道 “这里的人都很友好,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来自巴勒斯坦的玛丽亚这样告诉前来参观难民中心的记者们。 为了躲避动荡,玛丽亚和丈夫以及两个孩子几年前离开了家乡。起初他们曾到周边国家寻求避难,但因特殊的“无国籍”身份未能有结果。在了解德国的制度能够帮助自己后,一家人几经辗转最后来到德国避难。 玛丽亚一家目前居住的这个难民中心位于柏林市克罗伊茨贝格区的一个普通住宅区,环境幽静。这家由养老院改建的公寓2012年冬天开始运营,现在居住着约400名难民。他们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少来自叙利亚、伊拉克这样的战乱地区。 图:来自巴勒斯坦的玛丽亚(中)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经历 像这样的难民中心在德国各城市还有很多,它们是难民到达德国后的第二个落脚地。按照德国的制度,难民初抵德国后的前3个月都生活在所谓的“第一收容所”,进行登记和提交避难申请等事宜。3个月之后,根据德国各联邦州以及所辖市县的分摊额度,难民会分流到德国各地的难民中心继续生活,并等待避难申请的审批结果。 位于克罗伊茨贝格区的这家难民中心,与本地一些相关协会和组织都进行着合作。同时还有志愿者参与难民的安置工作,他们需要有较好的语言和人际沟通能力。管理方认为,将难民中心设在城市中心,既方便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又有利于难民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近期难民潮的出现,使难民中心的安置工作和对人手的需求都有明显的增长。 图:难民中心一层的公共活动区 记者来到难民中心采访时接近中午,可以看到不同肤色的人进出难民中心。中心的一层是公共活动区域,有儿童活动室、教室等房间。楼上则是难民的生活区域。由于近期大量难民的持续涌入,德国相关部门的安置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第一收容所”难民“积压”等新闻时常见于报端。难民中心管理人员表示,相较于“第一收容所”,难民中心的压力相对小了一些,情况也更为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