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民星”做主角法条活起来

来源:法学学习综合 作者:张鑫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8-02
摘要:法制网首页>>新闻资讯“民星”做主角法条活起来江苏昆山五年普法“微镜头”发布时间:2016-08-01 08:02 星期一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图为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部分参赛作品海报 □ 法制网记者 丁国锋 □ 法制网通讯员 周文琦 郭勇 不久前,江苏省昆山市

法制网首页>> 新闻资讯 “民星”做主角法条活起来江苏昆山五年普法“微镜头”发布时间:2016-08-01 08:02 星期一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民星”做主角法条活起来

“民星”做主角法条活起来

“民星”做主角法条活起来

图为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部分参赛作品海报

□ 法制网记者 丁国锋  □ 法制网通讯员 周文琦 郭勇

不久前,江苏省昆山市第二届尚法网络文化艺术节暨第七届法治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琼花奖”第四届中国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也已启动。在过去举办的三届大赛的影响力辐射下,这一中国法治微电影大赛的领跑者,势必再次掀起一轮用微电影说法治故事的热潮。

三年前,昆山市在法制网、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后改名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等联合支持下,面向全国的首届昆山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破茧而出。随着赛制的不断完善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昆山法治微电影得到了国内22个省市微电影创作、拍摄团队和爱好者的踊跃参与。前三届大赛累计征集剧本1435部,拍摄、创作法治微电影作品百余部,其中有33部获奖。如今,法治微电影在昆山已从起初的星火燎原过渡到“文火慢炖”,老百姓不仅成了“微”荧幕的“民星”,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也在镜头下、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彻底“活”了过来。

普法要把故事讲好

过去人们提到昆山,谈论更多的是关于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法治微电影大赛覆盖面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文化、生活、幸福感等各个角度重新认识这座城市。“法治”逐渐成为昆山市民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昆山社会文明的鲜亮底色。

“教孩子们不要撒谎,说一千遍不如讲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孩子们都记住了。这就是一个好故事的教化作用及其感染力。”著名故事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吴帮国说,用一个好故事来诠释和普及法律知识,群众更乐于接受,更容易弄懂。

吴帮国也是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的获奖者。领奖时,他一方面肯定了昆山借微电影普法的形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法治微电影胜在好的创意,然而法治类微电影最容易走进的一个误区就是案例照搬。

凭借《陌路追逐》曾获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最佳导演奖的代将军也坦言,自己从事法律工作多年,参赛前认为一个好的法治案例就是一个好的故事素材,直到真正参与拍摄以后才发觉:怎么看怎么像普法栏目的情景再现。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原来,参赛者背后有着一支专业的队伍引领护航。每届大赛开展过程中,大赛组织方昆山市司法局都会邀请业内相关专家,开展法治微故事创作、微电影拍摄、角色扮演等专题讲座,向网友讲解微故事创作技巧,引导参赛者将文学创作技巧和法治素材巧妙结合,提升微故事创作和演绎质量。对于合适的剧本故事,还会进行微小的戏剧化处理,以便更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此外,昆山司法局还聘请了律师分别担任指导和策划法律顾问,负责审查、修改大赛规则、对外协议等。昆山市法制宣传教育中心出于对影视作品权益的保护,专门聘请一名律师担任中心的常年法律顾问。

孕育出“草根奥斯卡”

在过往三届大赛的颁奖典礼上,既没有明星、也没有聚光灯,然而,凭借热点题材、草根演员、本地取景,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博得阵阵喝彩,赢得了“草根奥斯卡”的赞誉。

在昆山,外来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些被称为“新昆山人”的庞大群体成了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的最活跃“因子”。“新昆山人”诺诺就是大赛的“骨灰级粉丝”:“一开始只是好奇,想看看电影是怎么拍的,没想到一发不可收。”

之后,诺诺不仅鼓动朋友去参加微电影的演员试镜会,自己还通过面试成为首届昆山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颁奖典礼的主持人……吸引诺诺和小伙伴们产生这些“连锁反应”的,正是微电影这种普法形式——不仅门槛低,能够亲身参与,法律条文也变得生动易懂了。

让诺诺印象最深的是一部名为《“亲”的威胁》的法治微电影,它讲述了“职业差评师”的生存状态。“看了影片之后,上网购物再看到差评时,总会多注意下是不是恶意的,心里多了些警醒。”诺诺说。

“这些警醒正是法治思维的养成过程,也是法治微电影的普法‘威力’所在。”在昆山市司法局相关领导看来,法治微电影只有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和社会热点话题,才能真正引起共鸣。

律师们创作显身手

除了把舞台让给普通市民,如能发动法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无疑是锦上添花。在首届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中,就有一群每天都和法律打交道的人参与。他们是11位来自昆山不同律师事务所的律师。

律师钱强并非从参加大赛才开始创作,过去他一直为昆山市司法局的宣传刊物《法治风》撰稿,然而受内容形式和传播平台的限制,很难让广大市民从中获取法律知识,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给了他更广阔的平台。

“市民平时都会去餐饮店用餐,但是很少有索要发票的习惯,而当餐饮店以少收餐费为由不开发票时,很多人会选择默认。一旦发生餐后纠纷,没有发票作为证据,很难取得法律支持。”钱强说,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而微电影将法律知识融入生活化的片段,市民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学会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曾获得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二等奖的作品《消失的手机》由律师姚敏辉创作于回昆山的火车上。“如果你丢了东西,知道并且有证据能证明是谁捡走了,你该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你捡了他人的财物不归还,会意识到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吗?”姚敏辉试图透过剧本,让公众了解到,拒不归还他人财物虽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却不排除要承担民事责任,失主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侵占的起诉。

“或许我的故事能反映出社会中经常发生、但并不容易引起市民重视的法律问题。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普法平台,普法也不再单单只是职能部门的事情。”姚敏辉说。

“溢出效应”令人欣喜

责任编辑:张鑫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