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吴倩):《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2月29日正式发布。白皮书以中英双语形式,客观展现2013年以来法院改革的进展及成效。最高人民法院李少平副院长表示,法院司法改革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从回应人民群众最迫切的司法需求做起,从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改起,推动出台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原标题:最高法发布法院司法改革白皮书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吴倩):《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2月29日正式发布。白皮书以中英双语形式,客观展现2013年以来法院改革的进展及成效。最高人民法院李少平副院长表示,法院司法改革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从回应人民群众最迫切的司法需求做起,从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改起,推动出台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根据中央确定的司法改革意见,全国法院目前正在进行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4项重大改革。截止2015年底,全国共有417个法院纳入改革试点,其中,吉林、上海、湖北、海南已在全省(市)范围内推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表示,司法改革给人民群众和法院工作带来的首要变化就是让司法责任制落地生根,“司法改革首先要着眼于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制度性问题,针对社会普遍诟病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权责不清等突出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9月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指导试点法院改革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推动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奠定司法公正的制度基石。” 与过去案件层层审批的权力运行模式相比,司法责任制改革使案件审理周期缩短,法官人均办案量明显提升,当庭裁判率提高,审限内结案率、服判息诉率等反映司法公正的主要审判质效指标明显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司法责任制改革推行以来,主审法官和合议庭自主判断权和自由裁量权大大加强,为避免裁判标准“个体化”现象,法院还同步建立配套制度,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主任胡仕浩介绍,法院通过文书上网、发布指导案例等多种措施防止“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发生,“第一,文书上网。裁判文书上网特别是增加了类案检索功能后,法官、律师、社会公众研究法律问题时运用起来很方便,这样可以减少差异。第二,指导案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案例发布出来可以为法官提供明确鲜活的参考依据。第三,加强司法解释。在审判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及时对司法事件中出现的某一类问题作出司法解释,这是有效统一裁判尺度的重要实践经验。” 在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上,法院推行了法官员额制改革,即通过严格考核,选拔最优秀的法官进入员额,并为他们配备法官助理、书记员等审判辅助人员,确保法院85%的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表示,法官员额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是在“动自己的奶酪”,“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法官,不管职务高低和资历深浅,所有人在遴选标准和入额条件上均一视同仁。要当法官就得办案,院庭长入额后也必须在一线办案。总体来看,实行法官员额制后,试点法院一线办案力量普遍提升。” 与此同时,司法改革带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防止庭审“走过场”,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让人权在各个领域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013年至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监督指导各级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重大刑事冤假错案23起。各级法院2015年共依法宣告1039名被告人无罪。在北京等18个城市开展刑事速裁程序改革,对轻微刑事案件快立快审快判,切实防止超期羁押。此外,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出庭受审,不再穿着监管机构的识别服,这些细节变化,都彰显了无罪推定的理念,体现了现代司法文明。” 细数白皮书列举的具体改革措施,从解决“立案难”、“执行难”,到杜绝地方保护主义、推进司法公开,每一项都与人民群众的期盼、愿望、需求息息相关。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表示,在今年的司法改革工作中,法院将继续完善司法为民机制,确保庭审实质化改革,兼顾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让推出的每项改革举措都切实惠及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