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高地,司法改革新区。这是高新区人民法院建院之初的定位和承诺。朝着这个目标,这个“初生”法院从一间屋子、一张桌子、一台电脑起步,逐渐撑起高新区的法治天空。高新区法院院长杨波说:“我们法院‘生’的正是时候。” 高新区人民法院按照司法改革的最新最佳实践,他们从零开始,瞄准一流,全力推进。经过一年多的软硬件全面建设工作,高新区法院昨日“高配”亮相,精心设计打造的诉讼服务中心将打通法院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给辖区群众提供最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站上新起点,高新区法院“司法为民”的步子愈加清晰稳健。 诉讼服务中心创新“一站式”服务 昨天,高新区蓝海路1号两层裙楼,已经挂上了国徽和高新区人民法院的牌子。马路对过,正对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是一面宪法墙,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昨天上午,面对宪法墙,高新区法院全体干警宣誓忠于宪法和法律。“以后每年宪法日,我们都要举办全员宣誓活动。”杨波说,这种富于仪式感的活动,能提醒全体干警始终对法律的敬畏心,坚持公正司法。 去年3月,高新区法院从一间屋子、一张桌子、一台电脑开始筹建。理顺财政保障体制和行政管理机制,组建审判队伍,借用莱山区法院审判庭开庭,如今高新区法院有了自己的“家”。蓝海路上这两层楼,能满足法官行使司法权和群众诉讼服务等各项功能需求。 走进一楼诉讼服务中心,抬脚右转便是导诉台。群众有任何需要都可以咨询导诉员,他们将把群众指引到相应的窗口。继续向右就是立案厅,共8个窗口,其中之一是便民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诉讼咨询、手机充电等贴心服务。群众立完案,一转身就可以在身后的网上诉讼服务中心查询案件进度。再往里走便是远程接访室和信访接待大厅,有信访需求的群众可以通过远程接访系统向上级部门反映诉求,省了来回跑腿。“当事人来立案时,工作人员会视争议类型引导当事人到一旁的诉调对接室进行诉前调解。”高新区法院副院长耿新光介绍,诉调对接工作室安排律师、基层调解组织成员、村干部等值班。诉前调解可化解部分纠纷,既节省了司法资源,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律师阅卷室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两台电脑,只要主审法官一个授权,律师即可独自在电脑上查阅案卷,无需法官陪同。此外,诉讼服务中心还布置有庭审直播室、法律书籍公共阅览区、材料周转箱等,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的诉讼服务。“法官常常都在开庭,当事人一时联系不到法官的,可以直接将信或者材料投进材料周转箱里,我们有专人负责转给法官并进行登记。”耿新光介绍。“可以说,诉讼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当事人跟诉讼相关的需求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杨波说。站在全新的起点上,高新区法院将按照打造“公平正义高地,司法改革新区”的定位,提供高效优质司法服务。 创建法官工作室延伸司法服务触角 虽然,诉讼服务中心才刚启用,但高新区法院的司法服务工作早已起步,并延伸到了群众身边。高新区法院组建之初还不能受理案件,但辖区群众渴望得到更为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高新区工委、管委也希望新法院尽快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既然群众有司法需求,我们人民法院就要想办法满足。”杨波说。去年5月20日,高新区法院在马山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法官工作室,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服务,对基层干部、调解主任进行法律培训,对纠纷进行诉前调解。下一步,高新区法院还将在法官工作室打 造一处可同步录音录像的法庭,简易案件可直接在此开庭,减轻当事人诉累。 高新区法官工作室设立在马山街道司法信访事务办理大厅,对门就是民情诉达服务大厅。“来这里反映问题或争议的群众,可直接向法官咨询法律意见,诉讼当事人也可以到这里调解。”高新区法院法官于成乐向记者介绍,每周一、三、五他都带着两名法官助理到工作室值班,对纠纷进行一对一指导化解。翻看登记本,记者看到自法官工作室成立以来,周边不少镇村居民前来化解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相邻关系等纠纷,大都得以顺利调解。 同时,驻工作室法官与企业、自然村联络员形成了三级网络化调解管理机制,辐射全区村居。法官工作室还将工作人员姓名、联系方式、服务范围等内容制成卡片,发放给联络员和群众,方便为群众第一时间化解纠纷。法官工作室还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指导,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民事案件,提高其法律素养和调解能力。通过组织法律培训、举办法制报告、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法律“六进”等活动,提高街道机关干部、村调解主任、企业法务人员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调解能力。 截至目前,法官工作室累计接待群众350余人,提供法律咨询300多人次,指导调解案件70余起,为辖区60余名村委、调解主任进行法律培训。2015年,高新区法院被区工委、管委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单位。 优化审判团队先行先试司改“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