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毕业致辞灌点鸡汤放点春药得罪谁了?

来源:法学学习综合 作者:国平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7-06
摘要:作者:盛倩玉又是毕业季,学校的校长教授们,不少因为“有情怀”或是“接地气”的毕业致辞火了起来。新华社发文批评了这一现象,“在毕业典礼这样一个庄严场合,

  又是毕业季,学校的校长教授们,不少因为“有情怀”或是“接地气”的毕业致辞火了起来。

  新华社发文批评了这一现象,“在毕业典礼这样一个庄严场合,对那些对未来心存忐忑和焦虑的毕业生来说,母校的临行嘱托应该具体而真切,不应流于娱乐与空泛。”

  更苛刻的批评是有人称,这些致辞就像春药。

  毕业致辞,真的就应该承担那么重的功能吗?灌点鸡汤,哪怕是春药,又有何不可?

  毕业致辞,是校长教授们对学生的送别。道一声珍重、祝一句幸福,本就难以承担过于沉重的教育作用,很难指望在一个毕业致辞后,学生就学到了怎样的大道理,对未来就不再心存忐忑和焦虑。

  真正的学习,得靠大学四年的积累磨炼。

  致辞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根叔”。2010年6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李培根一篇名为《记忆》的毕业致辞引发热烈反响。16分钟, 30次掌声, 7700余名学生起立,全场不断高喊根叔……李培根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发展、身边人物和网络热词融合在一起。

  毕业多年后,可能很多人已记不清校长致辞的具体内容,却一直记得毕业时那种“骄傲”和“酸涩”的心情。毕业典礼是每个大学生都会参加的一种“通过仪式”,它意味着我们从人生的一个阶段步入了另一个阶段。通过仪式中,我们体验到的往往是一种“群体性共鸣”,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我是某某大学人”的特殊情感。多年之后,一个毕业致辞真正能让人记住的,也往往就是这种真挚情感。

  想要达到这种效果,自然不能板起面孔说教。校长们采用一些幽默的、娱乐化的手段,又有何不可?厦门大学的邹振东教授在本科生毕业典礼致辞中,采用大量新潮表述——“小鲜肉”、“不要随便叫一个陌生男人老公”……这些“接地气”的词汇的确引发了争议,也在事实上拉近了教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尊重。在笑闹之外,邹振东的致辞也表达了理念层面的东西,“学生当有开阔的视野和批判的精神”。

  学者李玉伦对多篇毕业致辞作出分析后指出,美国名校的校长们,在毕业致辞中多采用第一人称代词,并且常常使用一些情感意味浓厚的词语。不难理解,校长们正是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来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并尝试引发学生共鸣。而在中国,校长们采用一些新潮的、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

  一个失败的毕业致辞,绝非是由于它“娱乐化”或是“卖弄机巧”,而是因为它“索然无味”或是“传递的理念与学校相悖”,让学生听不下去,不能产生共鸣。

  最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的演讲亦引发了争议。6月29日,王涌在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致辞。致辞中,王涌充满情感的提到,“在法大校友中,也有一种人,在社会染缸和国家机器中,随波逐流,迅速堕落。权力在手,肆意滥用,不问法律底线,践踏人权,制造雷洋案式的悲剧,他们是公民的公敌,是母校的耻辱,是你们的对手。如果有一天,你无力抵御沉沦,沦为鹰犬,逆行在法治的道路上,母校将会喊你回家——去抄宪法。”

  王涌的致辞,遭到了一些法大学生的质疑,在案件结果未有定论之时,一个法学教授已对雷洋案涉案的邢某某作出了有罪推定,并将其称为“鹰犬”,这与中国政法大学一直倡导的法律精神背道而驰,故而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毕业致辞是校长、教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默契”,校长们想要通过活泼的表达给学生一个更“时尚”的致辞,学生们也愿意接受这样一个欢乐却不失启发意义的致辞,这有何不可呢?

责任编辑:国平

上一篇:每一次机会都不能慢待(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