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古元在制作木刻稿。 哥哥的假期(二)14.3cm×17.8cm1942年黑白木刻 玉带桥28cm×32cm1962年套色版画 《西出阳关》水彩1994年 6月29日,“走向自由——古元艺术的内在精神”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以古元追求艺术的精神为内在逻辑,以时间顺序为外部线索展开,共呈现130余件作品。古元之女古安村告诉记者,该展览是首次全面展示其父亲的艺术世界,“以往都是以艺术类型或者某一历史主题来办展览,如版画展、水彩画展、革命题材展等,将不同类型的作品集中展出,这是第一次”。策展团队有意去除古元在观众认识中“符号”化形象,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的古元。据悉,展览将持续到7月28日。 京华时报记者易小燕 展览现场 以创作时间为序呈现130余件作品“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古元艺术展,鲜少同一个展览中能看到他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作品。”现场一位观众向记者表示。 从展览现场可见,整个展览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的曙光闪耀在苦难者的脸上”(1939年—1945年)、“昂着头迈着坚实的步子前进”(1946年—1953年)、“心中自有一片安静土”(1954年—1996年),汇集了古元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地速写、晚年的水彩写生以及暮年的藏书票等作品,共计130余件作品,主要来自古元家属。展览开幕前一天,“中央美院的老教授过来"探班",觉得现场应该加一些文献资料,于是我们联系家属,临时补上了这一部分”,展览执行人薛良如是说。 古元于1996年离开人世,距今已整整20年。在女儿古安村的印象里,古元一直没有办过系统的展览,因为“以往都是以艺术类型或者某一历史主题来办展,如版画展、水彩画展、革命题材展等,将不同类型的作品集中展出,这是第一次”。古安村觉得这个展览是对父亲逝世20周年最好的纪念。 策展思路 围绕古元追寻的“自由精神”选作品 在作品的选择上,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吴洪亮费了不少心思。“我们有意去除观众认识中"革命的版画家"这一古元曾经固有的"符号"化形象,力求呈现一个不一样的古元”。 在筹备前期,吴洪亮与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同事谨慎地做了两部分工作,“其一,回到文献、回到古元的作品中、回到古元成长的历史里,梳理材料,做客观的记录;其二,将古元放置在更宽泛的美术史、文化史中来观察,期望找到过往忽略的细节或被某些藩篱遮蔽着的思想”。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展出的作品并不全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名作,“而是围绕古元追寻自由的精神,综合选取各个时期的木刻、水彩、写生、剪纸甚至插图等多种类型的作品”。这些作品或许没能涵盖古元所有的成就,但吴洪亮想借此方式,尽可能相对真诚、朴素地反映古元的艺术态度。 “一提某件作品的名字,我能立马想起它具体放在哪里”,尽管古安村对父亲的作品非常熟悉,但这次展览依旧让她对古元的艺术有了新的认识。“我在编辑展览画册时,去查阅了父亲的档案,第一次将其作品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心境相映照,强烈地感觉到了我父亲对艺术的追求,他为了艺术可谓费尽了心思”。 创作特点 在大众审美与艺术本体间找平衡 在木刻的表现形式上,吴洪亮发现古元特别注意寻求平衡,一种“建构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艺术的本体价值之间的平衡,如将版画中人物的"黑脸"改成百姓能够理解的"白脸"。 提及这一点,吴洪亮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很典型的例子是《哥哥的假期》,这件作品创作于1942年,古元前后刻过两次。两次创作人物、构图完全相同,不同点在于第一次的画面呈现大片黑调,而第二次创作则将不少地方剔成白色,整个画面更亮堂,从气质上讲也更符合延安光明圣地的形象”。不过,“白古元”的面貌在1944年以后又有所变化,“当然他不是回归之前的黑调风格,而是更加注重作品内容与表现风格的结合”。如《人民的刘志丹》《焚毁旧地契》等都特别注重通过黑白对比的关系营造场景性的戏剧效果。 如果将古元与其同时期的艺术家比较,他是极少表现底层民众受压迫、战争场面这类题材的。是因为这次展览没有选择吗?古安村否定了记者的猜测,“父亲一生都特别喜欢描绘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不论他身处动荡的社会,还是在和平时期,他都爱表现那些平静的生活”。在她看来,父亲的作品中有法国艺术大师米勒的影子,“大多都呈现出如米勒作品中的那种宁静,倾向于描绘劳动人民的美”。 当代美术界很多大家均受到古元作品的影响,著名艺术家徐冰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在追忆古元的文章中说,“也许有些先生的木刻是可以学的,因为它是"知识的",但古元的木刻是没法学的,因为它不是"技法的",而是"感觉的"。这是我刻了几百张木刻之后才体会到的”。看古元木刻中不过两寸大小的人物,让徐冰觉得就像读鲁迅精辟的文字,“得到的是一种真正的关于中国人的信息。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没有哪个画家能和古元比”。 对话古安村 以物自比,父亲钟爱画“骆驼” 京华时报:与过去相比,您觉得这次展览有何特别之处? 古安村:从数量上来讲,这次不是最多的。但从代表作来说,这次一定是最全的。可以说是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中再精选。 京华时报:在您父亲一生创作的作品中,骆驼的“出镜率”非常高,能否说说其中的原因? 古安村:他确实画了很多,在上世纪30年代才到延安时,就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木刻的骆驼,万年的水彩画中,也常出现骆驼的形象。1994年画的《西出阳关》就是表现的一支行走在大漠中的驼队,这幅画应该也是父亲离世前画的最后一幅作品。在父亲的心里,他将这种动物作自比,一如古代文人以“梅兰竹菊”托物言志一样,他在骆驼身上寄托一种奉献精神。除了骆驼之外,他也爱表现牛的形象。 京华时报:在本次展览展厅中,有一件名为《玉带桥》的彩色版画被放大后,做成了展墙的背景,能否说说它创作背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