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主观原因和客观限制 让大学生创业过不了毕业关

来源:法学学习综合 作者:国平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7-03
摘要:主观原因和客观限制 让大学生创业过不了毕业关,大学生创业 团队 毕业

(原标题:主观原因和客观限制 让大学生创业过不了毕业关)

主观原因A

创业项目过于同质化 “学校型”项目居多很难走向市场

在受访的有过创业经历的应届生中,大多数放弃的原因是项目本身有问题。简单来说,创业项目大众化、单一和仅围绕“大学生”做项目,缺乏创新能力。

电商,是如今大学生创业的首选方向。《在杭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显示,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类别中,电子商务类在问卷所列的10大类项目中占比80%以上,网络基础、IT技术服务、智能硬件、医疗健康等科技型创业项目占比均在10%以下。

王宇光是树人大学创业联盟的负责人,目前他的团队有9个人。包括他的团队在内,创业联盟现有4个团队,“大家都是做电商,通过淘宝卖东西,很多团队毕业就换人,有的甚至没有毕业就不再做了。”他说,同质化严重很难把规模扩大,“生存都难,后来我们的团队专门做速卖通,效果还好一点,一个月的营业额有5万美元。”

为何扎堆电商?“其实就相当于以前的摆地摊,只不过现在将商品放到网上去卖,但大学生要想竞争过专业做电商的很难。”杨宇珂说。

在接触了上千个创业项目和一些创业者后,杨宇珂发现,大学生创业项目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很多项目只围绕着“大学生”转,“这样的项目,毕业之后就玩不转了。”

小宁是下沙某高校的应届生,她和她的团队原本有两个项目,不过毕业后项目就流产了。“很多大学生都是靠家里的生活费过日子,不少东西大家可以互相利用,所以我们开了一个平台,方便大学生之间资源互换。另外一个项目是服务大学生点外卖的。”小宁介绍。

小宁说,毕业前,她和团队都想过继续做下去,“在学校期间,我们每个月虽然能赚五六万元,但平均到团队的每个人身上就很少了,还不如毕业后去工作。也想着做大,不再局限于下沙那几个特定的学校。”

不过,真正想把项目做大时,问题接踵而至,最主要的是没有人愿意出钱,“原因很简单,走出校园,我们的项目根本没竞争力,不说饿了么、百度外卖这些,二手置换的平台也非常多。所以,我们最后不得不把项目低价转卖给了其他在校生。”

像小宁这样的情况,在大学生创业者间很普遍,差不多有55%的项目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毕业后终结。在校创业成本很低,有寝室、有学生资源,但“学校型”的创业项目,只能在学校的“温床”下发展,真正走出校园,无论是资金还有竞争力,对这些毕业生来说都是一堵难以逾越的墙。

主观原因B

大学生创业团队缺少“契约”精神

成员意见不一致让项目流产

记者采访中发现,大学生创业基本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或一个班级,或一个寝室,或志同道合的几个学生。

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创业,优点是创业初期可以群策群力,但缺点也明显。毕业时,很多人面临选择,不同的选择对项目影响非常大。记者调查的创业团队中,有33%是因为团队成员因素,导致毕业之后项目流产。

“团队理念和凝聚力对大学生创业项目非常重要。大学生比较特殊,毕业后面临的选择比较多,项目的不稳定因素大,很多团队初期都很好,但之后会出现不能同苦甚至不能同甘的情况。”杨宇珂说。

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大学时期的创业者杨樊毕业后也选择成为一名普通的工薪族。见到杨樊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本来想走自己规划好的路,无奈大家想法不一样。”

杨樊的团队一度从创业初期的4人,增加到了后来的13人。“我们这个项目虽然不能和很成功的比,但市场估值也达到了500万元。”说起这个,他有些自豪。

杨樊说,毕业前大家坐下来商量了一下,有7个人想“套现”,包括创业初期的2个人。自己想坚持下去,但团队成员一下少那么多,根本维持不下去,最后只能将项目卖给一家企业。

“这是赚了钱的情况下。很多团队在毕业后想寻求突破,但只要走错一步棋,很多决策、资金都会打水漂,团队间就会出现很多矛盾。”杨宇珂说,这是不能同苦的表现,也是很多大学生创业团队存在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创业团队成员不和,多数发生在确定项目发展方向、找合伙人、找投资方等关键点上,这些点,尤其到了项目发展中后期,一拍即合的情况非常少。

还有一部分情况,是毕业后团队成员追求的方向不同,或选择就业,或家里反对,或想继续求学,导致团队成员解散,项目也随之“流产”。

团队不和导致“流产”的创业项目,有68%是卖给企业,21%是转卖给在校的学弟学妹,完全放弃项目的有11%,“这些项目还是有一定潜质的,只是合伙人意见不合拍。”杨宇珂说,自己也有过失败的创业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也收集了不少创业失败者的素材,他认为,“团队不和”的原因可以在源头上遏制。

“很多大学生创业,开始都是友情为上,或因志同道合,只是口头谈以后的分红问题,到真正做大的时候就会产生分歧,最关键的是大学生创业缺乏‘契约’精神,其实只要创业初期大家都谈好,无论之后项目怎么发展,至少会相对稳定。”杨宇珂认为,大学生创业要规范,可以由学校或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做,“靠学生制订一些条条框框不现实,也没有约束力。”

C主观原因

跟风创业者居多

缺少想法更缺乏资金

让他们选择放弃

在因个人因素放弃继续创业上,主要是创业成员不是团队主要力量和对创业没有思想准备。

老家在安徽的钱林,是金融专业的一名本科毕业生。“毕业后还是找份工作。”他说,“和几个朋友开始做项目的时候,我没有资源也没有资金,只能干一些杂活,好的点子也是大家坐下来商量出来的。”

钱林参与的项目以公益为主,上学期间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如果我没毕业,这笔收入对我来说非常多了,不仅可以解决我的生活费,还可以往家里寄一些。但毕业后就不一样了,4000元对我来说,还不如去找一份工作,我学金融的,差不多薪资能拿到8000元。”

像钱林这样的创业者不在少数,他们更多的是想在创业上积累一些经验,也能解决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但真正毕业后,他们多数人会选择就业。

“大学生创业团队,真正的核心成员不会很多,不然很难决定一件事情,而一些相对边缘的创业者,毕业后基本都会选择放弃。”杨宇珂说。

在校创业大学生群体中,更多的是对创业没有太多思想准备,只是跟风去做,缺少想法更缺乏资金,这些大学生创业者很多还没有毕业就已经放弃,项目也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

《在杭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显示,57%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创业的想法,至于不选择创业的原因,资金不足(52%)与缺乏社会资源(50%)占比最大(多选题)。而正创业的大学生中,56%启动资金小于1万元。

客观原因

从“初级买卖”到“注册公司” 资金、资源的缺乏“绊倒”一大批创业者

大学生毕业就放弃创业,虽然具体原因各异,但最主要的还是资金和资源的缺乏,这和大学生创业方式的转变有很大关系。

在接受采访的大学生创业者中,有半数以上是从“做买卖”开始的。孙铭就是其中一个,“大一时我卖过充电宝、电子产品、衣服等,反正学生缺什么我就批发什么过来卖,赚辛苦费。”毕业后准备回老家工作的他说。

责任编辑: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