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中国940万高考学生7日进入考场。今年是中国恢复高考的第39个年头,虽然“天之骄子”的光环在逐渐消失,但高考仍是诸多学子改变自己及家庭命运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虽然高考录取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时的不到5%升至近几年的超过70%(含高职高专),但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再优越的大学生社会地位,令学生家长更加把目光瞄向重点名校。 官方今年公布的招生计划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录取达到374万,但其中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招生计划不到50万。940万高考大军中只有约5%的学生能进入重点院校,录取比例与恢复高考之初大学录取比例相当。 激烈程度不减的高考大战,让许多有条件的家长选择送孩子出国上大学。根据美国开放报告数据,2014-2015年赴美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达到124552人,较前一年增长12.7%,且首次超过同期赴美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数量。 除参加国外大学考试,据媒体报道显示,已有包括悉尼大学在内的数十所国外大学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考生凭高考成绩即可报考这些院校。随着国外高校的竞争,中国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要求日益紧迫。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表示,追捧“211”、“985”等重点高校也好,追捧海外名校也好,放弃本科二三批次也好,这背后折射的是民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目前中国有超过半数的普通本科院校建校时间不足16年,高校的培养能力与质量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对学生来说,高考刚出分数,高分考生就接到各个高校打来的电话,给奖学金、承诺选专业、硕博连读等种种优惠条件不一而足,经济管理、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经常被拿出来供随便挑选。似乎选择余地更大,但学生入学后对专业不满意也是常有的事。 熟悉教育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冷门”、“热门”专业没有截然区分,总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名单上,几年前的“热门”英语、法学等专业赫然在列。 高考报考专家王海涛表示,所谓“好学校的差专业”和“差学校的好专业”之争,还有盲目认为一线城市的学校都是好学校,迷信“985”和“211”高校,按照平均工资选专业、按照高校排名选学校等流行观点,都值得深思。 根据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国大部分省份将在2017年、2018年启动新高考。逐渐实现不分批次录取是此次改革既定的方向,原有的“985”、“211”、“一本”、“二本”将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学生家长心中的名校排名和热门专业印象并不容易消除。新高考对中学与高校的影响仍有待实践检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