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数读”两高报告 中国司法改革“在路上”

来源:法学学习综合 作者:国平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7-02
摘要:“数读”两高报告 中国司法改革“在路上”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13日分别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年度述职报告。两份报告回顾2015年工作并对今年工作进行部署,数据详实、亮点频现,其中一些“大起”或“大落”的数据更引发瞩目。

  同比增幅42.6%和43%:方便诉讼保民生

  2015年最高法院受理案件、审结案件,比2014年分别上升42.6%和43%。

  若将时间轴拉长,上述指标增幅愈为明显。2014年,最高法院受理、审结案件比2013年分别上升1.8%和1.7%;同样指标,2013年较2012年增幅分别为3.2%、1.6%。这样的增幅,在去年地方各级法院的工作上亦有体现。

  立案难、诉讼难长期以来严重影响公众司法观感。全国法院于去年5月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变审查立案为登记立案,以期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上述数据大幅提升意味着民众依法维权的“门槛”更低,亦意味着人民法院工作量的倍增。对此,最高法院报告如是回应:“把方便带给群众、把困难留在法院”。

  同比增幅59.2%和51.8%:持续发力破解“民告官”难

  去年各级法院受理一审行政案件24.1万件,审结19.9万件,同比分别上升59.2%和51.8%。

  “不立不裁”曾是中国“民告官”的“拦路虎”。去年,24年来首次大修的行政诉讼法正式实施,中国的“民告官”进入2.0时代。行政案件受理和审结实现“双增高”,体现出中国正持续发力,依法破除“民告官”阻碍。

  上升的37%和31.3%:维护司法权威,敢于碰硬

  截至2016年2月,中国各级法院受理执行案件467.3万件,执结381.6万件,分别上升37%和31.3%。

  “执行难”关乎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人民法院通过采取完善网络查控体系,开展审执分离改革试点,加强信用惩戒,对失信被执行人从事民商事行为进行全面限制等诸多举措,矢志破解执行难。最高法院报告亦宣示:坚决维护司法权威,敢于碰硬,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不论是什么人,坚决依法制裁。

  由4459人到6人:维护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

  2015年,中国检察机关持续监督各级政法机关清理久押不决案件,2013年核查出的羁押3年以上未结案的4459人下降到6人。

  “以押代审”“重实体、轻程序”等导致的超期羁押,严重损害诉讼参与人权益,损伤司法公信力。上述超期羁押人数,由四位数到个位数的“断崖式”缩减,对应的是诉讼参与人权益保护的大幅提升,此举亦有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打造阳光司法。

  20天缩至6天内:诉讼效率大幅提升

  2015年,检察机关深入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在沈阳等18个城市212个检察院开展试点,相关适用的轻微刑事案件审查起诉周期由过去平均20天缩短至6天以内。

  实践中公众之所以“畏讼”,与案件久拖不决导致的成本增加不无关系。与此同时,大量轻微刑事案件进入普通司法程序却浪费本已短缺的司法资源。相关试点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升诉讼效率,亦有望探索更好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

  “大起”的数据背后是公众办事难度“大落”,“大落”数据的背后则是公众权益维护的“大起”。从上述数据起落中,或可得窥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

责任编辑: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