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小村落里的历史文化守护者

来源:法学学习综合 作者:张鑫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7-01
摘要:黄土高原上的红色记忆 喜看“红色圣地”延安走上绿色发展快车道 碾畔村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一个普通的小村落。盛夏的午后,气温高达34摄氏度,烈日“无情”地炙烤着脚下的黄土地。记者们集体乘车来到碾畔博物馆。说是博物馆,但这里没有现代化的博物馆建

黄土高原上的红色记忆

喜看“红色圣地”延安走上绿色发展快车道

  碾畔村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一个普通的小村落。盛夏的午后,气温高达34摄氏度,烈日“无情”地炙烤着脚下的黄土地。记者们集体乘车来到碾畔博物馆。说是博物馆,但这里没有现代化的博物馆建筑,没有宽敞的展厅,没有封闭的展台,也没有聚光灯。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排六孔的土窑洞。像每一个没有来过陕北的人一样,在记者的想象中陕北人民居住的就是像这样用黄土筑成的土窑洞。显然,现在这样的窑洞已经成为“历史”。

  在“博物馆”的入口处立着一个石碑,石碑上面有几处被黄土覆盖着,看样子是有些年头了。上面写着对碾畔博物馆的介绍:延川县土岗乡碾畔村地处黄土高原腹部,黄河秦晋大峡谷西隅,这一带有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是“民族摇篮”的典型代表。该博物馆有28孔古旧窑洞,经修缮陈列着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展现出黄河渡船,原始宗教,文化娱乐,陕北饮食,缝纫纺织,婚嫁生育等系列的实物、图片和文字介绍。

  现在充当“展厅”的这些窑洞是村民的旧居。村子以前叫“碾盘村”,是郭、冯、郝这三姓人家在住,因为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一个碾盘,所以叫碾盘村。后来因为在黄河畔的缘故,取谐音又被叫做碾畔村。随着村里人口不断增加,过去的五六十人增加到现在的四五百人,原有的窑洞已经不能容纳新增加的人口,所以村民们集体搬到了上村。

  58岁的村民冯志英以前就居住在这儿,现在她是碾畔博物馆的一名管理员,主要负责给这里打扫卫生。冯志英家有六口人,四个孩子,大儿子已经成家,还有两个没成家的儿子和一个在西安读大学的女儿。全家的收入主要靠她和老伴儿。

  记者看到冯志英的时候,她在离窑洞不远处的一颗大树下站着,皮肤黝黑,偏瘦,扎着齐腰的大麻花辫儿,脸上带着陕北人民的淳朴。看到记者向她走来,她腼腆地笑了。

  记者:您觉得做这个工作辛苦吗?

  冯志英:是挺辛苦的,我每天都要来打扫,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六点半。去年“十一”的时候打扫卫生的人还不多,我一个人打扫一个村子,从白干到黑,趁中午没游客的时候可以回家吃口饭,人多的时候中午连饭也顾不上吃。

  记者:您觉得做这个工作有意义吗?

  冯志英: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我觉得这儿对于我来说是我以后的一个回忆。我干这个也不是为了钱,虽然现在每个月旅游局也给我1060块钱的工资,但是就算不给我工资我也愿意来干,不给钱我就不要了。村子里也有说闲话的,说我做这个就是为了钱,其实不是的,如果不给钱只要村里让我干我就愿意干。我就是想把这儿保护好,让娃娃们长大了能知道这是咋一回事儿。现在的年轻人为了挣钱都不愿意回家,都在外面打工,我怕他们慢慢就会把这些都忘记。

  每个月1060块钱的收入并不算多,虽然这些钱能让冯志英一家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但是冯志英更看重的是这份工作带给她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在向记者说起自己的工作时,冯志英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丝骄傲又满意的微笑。

  对于冯志英来说曾经居住过的窑洞承载着她过往生活的回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窑洞里陈列的展品记录着华夏民族的演化发展。冯志英尽自己微小的力量守护着中华民族的这份记忆,让她的孩子和更多的后人了解历史,不忘过去。中华历史文化像这样代代相传,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就能世代延续,永放光芒。

小村落里的历史文化守护者

责任编辑:张鑫

小村落里的历史文化守护者

0

我要评论

 

责任编辑: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