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72年清政府派遣留美幼童,继以1908年美国决定将巨额庚款用以资助中国学生留学以来,留美的中国学生人数在近代中国留学生中始终是最多的。 中国人为何热衷于留学美国?百余年前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美国大学是哪一所?他们学什么、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对近代中国的变革有什么样的影响?5月24日—25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留美知识精英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国际研讨会”上,4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呈现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 “留美知识精英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国际研讨会”现场 美国哪所大学最受青睐? 1872年—1920年间,美国共有72所大学和20所中学招收中国学生,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排名前五的学校依次是: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1920年代以后留美学生越来越多,而1922年和1933年的数据显示,哥伦比亚大学仍然是北美大陆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学校。 1922年和1933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前十名高校统计。注:1933年排名第一为夏威夷大学,但北美大陆高校中排名最高的仍是哥伦比亚大学。 以上数据来自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王成志博士的报告。他表示,自19世纪末接收留美幼童以来,哥大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众多、出类拔萃,胡适、蒋梦麟、唐绍仪、马寅初、金岳霖、蒋廷黻、孙科、陈公博、顾维钧、康同璧等知名人士均毕业于该校,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校友顾维钧、唐绍仪、康同璧。其中康同璧是哥大第一位中国籍女毕业生。 为什么是哥大?王成志引用了陈焕章(清末民初思想家,1911年获哥大哲学博士学位)的文章说明当时国人的看法。哥大位于国际大都市纽约,“欲观全球之新文明,纽约其选也”,这里打工方便,“校内之自费生其谋生业于校外,以充学费者”,且华人众多,各大博物馆和艺术馆和中国有关的收藏引人注目,在华传教的机构总部和办公室大都在纽约。另一方面,哥大的修学政策对外国学生一视同仁,且为中国学生特别设立研究生奖学金,还开设有中文系,“教授吾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及文学美术政治风俗种种”,对中国学生需求最了解。基于这些原因,陈焕章得出结论:“最宜乎中国学者何校乎?曰哥伦比亚哉。” 此外,王成志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任校长——罗校长(Seth Low)和巴校长(Nicholas Butler)功不可没,他们推崇开放式大学理念,重视外国留学生,推进平民教育、大众教育,二战期间同情和支持中国,强调增进东西方交流理解,为中国学生在哥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中文图书馆 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 复旦历史系教授王立诚根据1936年出版的《美国大学校友在中国》一书统计了上海美国大学校友会成员的学位状况。240名华人会员中包括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熙、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始人陈光甫、近代医学泰斗颜福庆等人,学习方向大多偏向社会科学、法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医学等近代中国建设急需引进的专业知识。 截止到抗战爆发,中国留美学生人数不下万人,上述考察样本只是中国留美学生中的一小部分,但他们是当时上海社会活动能力最强的一部分人,有一定代表性。“总的趋势是实用性知识日益受到重视,如工商管理硕士和医学中齿科医学博士人数急剧增加。”王立诚指出,“这也与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尤其是上海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关。” 这些留美海归回国后都从事哪些职业?根据王立诚的统计,校友会中尽管有孙科、孔祥熙、宋子文等高官,但总体上政府官员比例不高,而且主要承担外交、财经和工程技术方面职务,以其专业知识提供服务,如经济学家马寅初、法学家吴经熊、林业专家林道扬、铁道工程专家萨福均、桥梁专家茅以升、无线电专家俞汝鑫、教育家陈鹤琴等。南京大学教授陈谦平在会上做了关于甘肃油田开发的个案介绍,指出1930-1940年代开发玉门油矿的技术骨干即是一批留美归国学生。 在以技术官僚为主的从政队伍之外,金融、工商、交通领域的从业者实力雄厚,有宋氏三兄弟(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银行家陈光甫、实业家穆藕初等。 人数虽少但影响巨大的群体是医师和建筑师,除医学泰斗颜福庆外,传染病专家刁信德、骨科专家牛惠生、眼科专家张西铭、儿科专家富文寿等都是当时国内顶尖的专家;范文照设计的美琪大戏院、赵深的作品上海大沪饭店、董大酉的作品上海市政府大楼等,都展现了当时中国建筑师的最高水平。 桥梁专家茅以升、医学家颜福庆、银行家陈光甫 教育是留学生尤其活跃的一个领域。据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林孝庭介绍,37%的归国留学生从事教育事业,成为近代中国大学师资的主要来源。1920年以后,大批留美学生归国,国内教育制度逐步美国化,如实行学分制,推行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的制度,等等。1931年的统计显示,1103位教育界名人中有904人是“海归”,如胡适、蒋梦麟、马寅初、陶行知、郭秉文、陈鹤琴等等。 总体而言,留美学生的身影遍及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全国重要事业无不有留学生在其中”(1920年代舒新城语)。 “哈佛帮”VS“哥大帮”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在分析192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时指出,受西方教育的留学生一般被认为是新派,但主要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学衡派知识分子(梅光迪、吴宓、胡先骕、汤用彤等)却是一群文化保守主义者,这个反差值得注意。 许纪霖认为,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分为三个阵营: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古典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主要是留学英美的知识分子,以胡适为代表的“哥大帮”就是其中之一;浪漫主义主要是留学德法的知识分子;而学衡派是对前两种启蒙思潮的反弹,他们的立场是受到了白璧德影响的古典人文主义。 “哥大帮”中不少人是学习理工农科,或者先学农科、再转人文,如胡适、蒋梦麟,因此有很强的科学主义思维特征。而推崇文化保守主义的学衡派,作为“哈佛帮”与“哥大帮”有显著不同,是“新派中的旧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