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省破获的一起特大网络贩卖精麻药品案件涉案人员,均为20岁至30岁年轻人,主犯竟是武汉大学一名学生。购买者大部分将精麻药品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迷奸、强奸,有的用于抢劫、诈骗、盗窃甚至是杀人。 今年2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全国现有234.5万名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人员达到146.5万名,占比高达62.4%。2015年,全国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员19.4万名,其中,35岁以下人员占被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员总数的61.3%,青少年和农民成为贩毒的主体。 青少年成滥用合成毒品主体 2014年8月19日9时许,一辆套牌吉普车面对河南驻马店警方临时检查时突然加速闯卡,将一位民警甩倒致其左手骨折。车上两名嫌疑人被抓获后查证,事发前刚吸食过冰毒,其中男性19岁,女性15岁。 国家禁毒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冰毒、摇头丸是常见的合成毒品,相比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社会危害更加严重。当前,合成毒品滥用现状令人担忧,而合成毒品危害的最主要人群是青少年。 近年来,青少年吸毒甚至参与毒品犯罪的新闻屡见报端:贵州贵阳、湖南岳阳、江西南昌等地均发现过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吸食合成毒品K粉(氯胺酮)事件;广西曾发生一名14岁中学生因过量吸毒猝死事件;湖南省曾发生7名未满16岁女学生被人诱骗吸毒卖淫事件;还有少数学生参与制贩毒活动,仅2014年就发现在校学生毒品犯罪嫌疑人224名。 这名负责人介绍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危险期”,身体发育迅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好奇心重,喜欢追求刺激、相互模仿,容易轻信,加上一些青少年法律知识缺乏,很容易受到所谓“时髦毒品”的侵害。 这名负责人说,合成毒品由于短期内没有明显成瘾症状,公众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很多人冒险尝试,助推合成毒品在我国快速发展蔓延。实际上,合成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并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会表现出比海洛因更强烈的精神依赖,更易成瘾。 据介绍,吸食合成毒品后,会出现幻觉、极度兴奋等症状,行为失控,暴力性倾向明显,极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滥用合成毒品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破坏大脑神经细胞,严重者引发神经错乱甚至死亡。 2014年7月,23岁的陈某吸食冰毒后,产生“有人要杀我”的幻想,持菜刀猛砍3位未成年人,造成1死两伤。 互联网助推青少年毒品犯罪 互联网涉毒违法犯罪与青少年涉毒违法犯罪相互交织,不断蔓延,成为当前青少年毒品犯罪的一个新趋势。 国家禁毒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互联网极强的传播、扩散能力下,涉毒人员打开电脑、拿出手机,就可以轻松获取制毒技术、发布毒品信息,联络毒品犯罪。 2015年5月初,浙江省温州市禁毒部门得到线索:一名网友在QQ群内发布贩卖大麻广告。公安机关侦查发现,以孙某为首的团伙,伙同他人从加拿大及广西、黑龙江等地购买大麻,通过QQ群发布涉毒广告向全国多地分销。31岁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孙某,是吉林大学农业系研究生毕业。 温州警方专案组梳理发现,团伙成员曾将大麻发往国内36个标注为大专院校的邮寄地址。公安机关及时部署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辽宁等16个省(区、市)进行摸排,查实地址和身份信息人员25名,涉及高校在校生15名。其中,发现并查处在校吸毒大学生两名。 记者了解到,根据禁毒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戒毒条例的规定,对屡戒屡吸、吸毒成瘾严重并危害社会的青少年吸毒人员,公安机关依法从严处罚,对符合条件的吸毒成瘾人员依法进行强制隔离戒毒;对吸食毒品成瘾不满18岁的青少年特别是在校生,公安机关鼓励他们自愿戒毒或者参加社区戒毒(康复),不能因为他们进行戒毒而影响其就学和就业;对情节特别轻微、被胁迫、诱骗和首次偶吸毒品不满18岁的青少年,特别是在校生,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不予处罚。公安机关依法登记后进行训诫,帮助其远离毒品,并依法保护其隐私。 全面实施毒品预防“6·27”工程 国家禁毒办相关负责人说,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协同配合。公安禁毒和教育部门把在校学生作为毒品预防教育的重中之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毒品预防教育网络。 记者了解到,国家禁毒委员会专门设置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小组,国家禁毒办会同相关部委先后下发《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全民禁毒教育实施意见》《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规划(2016—2018)》等纲领性文件,对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领导体系、队伍建设、工作督导以及课程设置等作出规定。2015年,教育部将“坚决远离毒品”纳入新版《中小学生守则》。 2015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全面启动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会同中宣部、公安部、教育部等14个部门联合制定《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规划(2016-2018)》,内容涵盖落实毒品预防专题教育课时、建立毒品预防教育师资队伍、建立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明确提出以10岁至25岁青少年为重点,力争通过3年努力,构建完善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体系,使青少年识毒、拒毒、防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新滋生吸毒人数大幅减少。 公安禁毒部门会同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深入推进“不让毒品进校园”“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不让毒品进我家”等品牌专题教育活动。2003年以来,各地禁毒、教育部门在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全面开展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加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和禁毒骨干师资培训工作,开展课堂教学和校外禁毒实践活动。仅在2015年秋季开学期间,国家禁毒办、教育部就组织在247809所学校(占全国学校总数的90.57%)开展毒品预防教育“五个一”活动(即一次展览、一部电影、一堂课、一次征文、一次班会)。 国家禁毒办还积极协调中央主流媒体利用“全民禁毒宣传月”等重要节点大力开展禁毒宣传,以符合青少年的语言直观报道明星吸毒、毒驾等青少年关注的话题,传播毒品预防教育知识;广泛下发漫画《逃离恐怖岛》《家庭防毒手册》,播映教育电影《黑白记忆》《明天》、禁毒歌曲《生命》和成龙、周杰伦等中国禁毒宣传形象大使参拍的禁毒公益广告,在青少年人群中反响良好。 法制网北京6月26日讯 责任编辑:杜娟
0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 共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