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 北京 关一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30多个司法改革文件,中央政法委、中央政法各单位出台了150个司法改革文件。一大批有含金量的改革项目落地生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明显提升。2016年3月2日,观察者网与媒体同行一起走访了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形势发展,依托3.0版信息化建设平台深化推进司法公开 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四中院)成立于2014年12月30日,是全国首批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也是北京市司法体制改革首批整建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履职一年多来,北京四中院全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893件,其中以区县政府为被告的重大一审行政案件1397件,占73.8%;以重大金融保险案件、涉外案件、公益诉讼等为主体的民商事案件295件,占15.6%;以重大职务犯罪案件、重大走私犯罪案件为主体的刑事案件30件,占1.6%;执行案件171件,占9.0%;各类案件中重大疑难一审案件占比达84.6%;结案共计1799件,结案率94.14%,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99.48%。且实现了上诉案件“零改发”,群体访、越级访“零纪录”的良好质效。 北京四中院在建院伊始就率先全面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配套出台了《各类案件登记立案办法》及分类指南,明确和细化了登记立案释明规则,引导当事人依法依程序规范行使诉权,畅通登记立案渠道,行政案件立案率从2014年全市法院的32%提高到88%。集中管辖审理以房屋拆迁、土地征用、政府信息公开为主要类型的区县政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全年受理案件近1400件,受案数是2014年全年的近7倍。 其中,北京四中院集中管辖审理涉环境资源、食品药品、公益诉讼、特殊主体重大职务犯罪案件,成功审理了一批特殊类型案件。结合重大走私、职务犯罪案件审理特点,推动建立了“侦控辩审”四方联席会议机制,推进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机制建设。集中管辖审理全市涉外及涉港澳台商事案件,进一步统一了执法原则、标准和尺度,受理了北京市首例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扎实做好调查取证等工作,明确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规范和程序。 北京四中院注重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在集中管辖审理北京市各城区保险合同纠纷中,探索建立“诉调对接、诉非衔接”工作机制,近60%的案件通过调解和解方式有效化解,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保险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建设示范法院”荣誉称号。 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北京四中院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如: 制定《关于在民商事审判财产保全中引入责任保险担保方式的规定》,进一步丰富保全担保的方式,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受到当事人广泛好评。 结合跨区划法院职能特点,探索建立涉诉信访案件、社会关注案件公开听证以及律师等社会组织第三方介入合力化解工作机制,与市司法局、市法律援助中心合作在全市法院率先将法律援助工作站引入立案大厅,为当事人即时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结合重大金融、保险案件标的额巨大不易化解的实际,建立“立保同步、保调对接、立审执衔接”工作机制,“立保同步”实施率达100%,保全标的额达百亿元,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当事人的诉讼权益。 积极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充分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共同维护司法公正的若干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发布;优化律师执业环境,设立专门的律师工作室及更衣室,开通律师立案窗口,为律师执业提供便利。 结合改革实践统一整合外部监督资源,建立完善了代表委员联络、特邀监督员监督、人民陪审员参审监督,专家咨询论证、委托第三方评价等制度机制,会同检察机关出台《关于协同推进法律监督机制建设的框架意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 除此种种,北京四中院还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形势发展,依托3.0版信息化建设平台深化推进司法公开,开通网上预约立案、网上阅卷、庭审网络直播、网络诉讼服务系统等。建立常态化的月度新闻通报、新闻发布制度,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网站,增加司法透明度,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和公共关系建设,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