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告别纸上清凉要撑法律“遮阳

来源:法学学习综合 作者:国平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6-23
摘要:近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高温季,不少地区连续出现高于35℃的天气。要让高温津贴更好地惠及普通劳动者,治本之策还应依靠法治这一利器。如此,才能不辜负高温津贴

  近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高温季,不少地区连续出现高于35℃的天气。记者调查发现,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已制定高温津贴标准,但发放名目、标准等差异很大。一些中小企业的高温津贴仍是“纸上清凉”,有的企业违规以防暑饮料冲抵高温津贴。(6月21日新华社)

  6月份,随着全国不少地区陆续进入夏季高温期,“你领到高温津贴了吗”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热议话题。依据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至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而且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制定高温津贴或防暑降温费标准。可见,对劳动者而言,高温津贴既是劳动福利,更是劳动权利。然而调查显示,对一些中小企业的劳动者而言,高温津贴仍属“纸上清凉”,个中原因值得探寻与反思。

  高温津贴沦为“纸上清凉”,具体原因可能五花八门,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乎如下三大原因:一是,在一些企业老板的固有观念里,高温津贴仅是一种福利,其有无、多寡由单位性质、经济效益等因素决定。加之,企业违法成本过低,使得一些企业故意漏发或不发。二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地位严重不对等,特别在岗位稀缺的情形下,一些劳动者为了保住“饭碗”只得忍气吞声,哪里还敢向企业索要原本数量不多的高温津贴,或对过低的津贴标准提出“升温”要求。三是,对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监管部门来说,监管对象点多线长面广,而监管执法人员相对较少,不舍得花费时间或精力用于高温津贴发放的监管,导致高温津贴的发放卡在了“最后一公里”。

  原本饱含政策善意的高温津贴被“蒸发”,不仅伤害劳动者权益,挫伤其工作积极性,而且有损城市形象与文明程度,更是损害政府制度的威严与公信力。全社会理应对高温津贴被“蒸发”行为零容忍,督促企业依法依规及时足额地发放高温津贴。而要做到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并不太难。比如,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开辟书信、电话、QQ、微信等多种形式的投诉平台,增强投诉举报的互动性与即时性,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使得劳动者敢于对不发放或克扣高温津贴的行为说不。

  要真正提高劳动者举报的积极性,建立一个高温津贴的动态调整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高温津贴标准倘若几年或十几年原地踏步,就有可能被劳动者视为鸡肋。据媒体此前报道,在已经明确高温津贴标准的某些省份,高温津贴标准已多年未涨。而根据目前的物价水平与工资水平,每个月几十元或百来元的高温津贴标准似乎显得太“秀气”。

  当然,要让高温津贴更好地惠及普通劳动者,治本之策还应依靠法治这一利器。一方面,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强补漏,进一步明确高温津贴发放的条件、对象和标准,加大对克扣高温津贴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增强劳动者敢于说不、依法维权的底气和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晰监管责任,监管督查应全过程阳光透明,坦诚地接受公众监督与质疑,提升与完善政策的威力和执行力。如此,才能不辜负高温津贴的政策善意,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屈金轶)

责任编辑: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