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 蔡岩红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就是要破解税收征管工作中的‘瓶颈’制约,消除纳税人‘痛点’、顺应纳税人期盼,使之成为民心工程。”今天,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相关内容进行解读时说。 税收征管领域拉开改革大幕 王军认为,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税收征管领域拉开了既具重要现实意义,又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 从现实角度看,我国现行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建立于1994年。二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办税不够便利,管理不够科学,组织不够完善等。 而此次改革是在坚持国税、地税机构分设的基础上,对现行征管体制进行的完善。国税、地税是合作而非合并。 《方案》共包括六大方面主要改革任务,涉及31类改革事项。可概括为“六个好”,即:进一步“分好工”“服好务”“管好税”“合好作”“治好队”“聚好力”。 “分好工”就是理顺征管职责划分,着力解决国税、地税征管职责交叉以及部分税费征管职责不清等问题。 “服好务”就是创新纳税服务机制,着力解决纳税人办税不便利等“痛点”“堵点”问题。 “管好税”就是转变征收管理方式,着力解决税收征管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高问题。 “合好作”就是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树立大国税务理念,着力解决对跨国纳税人监管和服务水平不高、国际税收影响力不强等问题。 “治好队”就是优化税务组织体系,着力解决机构设置、资源配置与税源状况、工作要求匹配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等问题。 “聚好力”就是构建税收共治格局,着力解决税收社会环境不够优、诚信纳税意识不够强等问题。 这六大方面的改革任务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提高中国税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确保税收职能作用充分有效发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给纳税人带来诸多实惠 改革将会给纳税人带来怎样的实惠,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对此王军介绍说,《方案》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服务举措。 《方案》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服务一个标准、征管一个流程、执法一把尺子。这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一个地方一个规矩,国税、地税有所不同,新老局长间差异较大的局面,让税务人服务更规范、使纳税人办税更顺畅。 此外,让纳税人获得更便利的服务。将推出办税便利化一系列“组合拳”,例如:加快推行办税事项同城通办,2016年基本实现省内通办,2017年基本实现跨区域经营企业全国通办,让纳税人异地办税与异地取款一样便利。 国税、地税合作还将按照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的要求,进一步提速提质提效。例如:2016年实现“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服务模式,让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2017年实现国税、地税联合进户稽查,切实解决对纳税人“两头查”的问题。通过国税、地税无缝对接的合作,带给纳税人无缝衔接的服务。 改革助推税收服务国家治理 “税收一头连着纳税人,一头连着国家。在让纳税人有更多获得感的同时,《方案》强调进一步增强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从国家治理高度肯定税收作用并作出专门部署。”王军说,因此,更好服务国家治理,是改革的另一大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夯实基础服务和拓展“增值”服务两个方面: 夯实基础服务,重点是通过转变征收管理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既体现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又增强国家治理的财力保障。例如,对纳税人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层级,建立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加强对高收入高净值纳税人风险分析,深化税务稽查改革等。这将改变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无差别管理方式,使管理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再如,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将为税收征管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其中,增值税电子发票,将为告别纸质发票、根治假发票这个常见病、多发病乃至顽疾奠定基础,大大提升税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 拓展“增值”服务,主要是深度挖掘利用税收数据信息这座“金山银库”,更好地服务宏观经济决策和社会管理。如:通过完善诚信纳税机制,加强纳税信用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有利于改善社会管理与服务。纳税信用可成为商业银行为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重要依据。自今年7月开展银税互动以来到11月底,全国商业银行共为纳税信用好的7.6万户企业提供信用贷款1300亿元,既使银行节约了成本,降低了风险,又让纳税人减少了麻烦,及时获得了贷款。 法制网北京12月24日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