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庭长办案常态化、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志愿者服务队、全国法院首家知识产权案例指导研究基地……自去年年底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相继设立以来,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优势,创造性地采取多项工作举措,打造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新亮点,展示了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形象,实现了良好开局。 在最高人民法院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3家知识产权法院负责人向社会公众晒出了各自的成绩单。 院庭长办案常态化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宿迟说,知识产权法院是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大背景下成立的。作为整体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法院成为司法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承载着探索符合知识产权审判规律的机构设置以及审判运行机制的光荣使命。 宿迟介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积极转变院、庭长管理监督职能,以“院长开庭周”确保院长办案常态化,规定院长、副院长每月至少固定安排一周时间集中开庭审理案件。院、庭长在监督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文书入卷存档,全程留痕,确保监督不越位,失职必担责。北京知识产权法院4个业务庭庭长办案490件,已结235件。目前,院、庭长结案已占全院总结案数的12.29%。 院、庭长办案常态化机制同样已在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形成,院、庭长为法官做出了表率。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制定院、庭长办案规定,明确院、庭长包括审判委员会委员带头办理重大案件的范围、数量等。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将院、庭长直接编入合议庭审理案件。据介绍,上海知识产权法院院、庭长参与办案占全部案件数的21.2%;广州知识产权法院院领导作为主审法官承办案件64件。 集约化目标化管理 最高法知识产权庭副庭长王闯介绍说,由于机构扁平、人员精简,原有的司法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实际需要。3家知识产权法院顺应改革要求,大力推行集约化管理和目标化管理,司法行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规范。 充分挖掘外部资源,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高司法行政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率先将志愿者引入到诉讼服务和审判事务工作中,成立全国首家知产法院志愿者服务队,由志愿者提供咨询、导诉、辅助等服务,形成专业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还与高校法学院共建合作,引入优秀在校研究生担任实习法官助理,吸收优秀学者参与课题研究,提升法院司法服务水平。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积极探索合署办公体制下的各项工作机制。据上海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吴偕林介绍,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建立与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讨论两院之间的工作衔接或者审判管理重大事项,合署办公模式顺利推进。同时,聘任首批特邀科学技术咨询专家和特邀咨询员,建立知识产权审判专家陪审员库,制定《特邀咨询专家使用办法》,为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保障。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吴振介绍说,广州知识产权法院通过目标管理建立行政工作团队。围绕工作目标和职能分工,在综合办公室下设政务中心、行政后勤中心等6个工作团队,减少纵向管理层级,保证工作有序流转。 探索引用在先判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