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中国宪法60年:人民权利越来越“厚实”
列宁曾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到2004年“人权入宪”,这张写有人民权利的“纸”越来越厚实。 1954:19条公民基本权利义务 1953年,24岁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许崇德被借调到“宪法起草委员会”资料组,参与新中国首部宪法起草准备。时隔多年,回想起宪法通过时的情景,他依然激动不已:1954年9月20日下午5时55分,中南海怀仁堂,周恩来总理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1197名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全票通过!
经历十年内乱,1954年之后的两部宪法: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公民权利条款大大减少。比如,1975年宪法的权利性规定只剩下3条。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通过,重新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设为专章。 1982:人权保障不断扩展 1988年,很多“个体户”听到了一个欢欣鼓舞的好消息:宪法修正案通过,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这意味着他们到工商局登记的时候,在“国有”和“集体”的企业性质之外,有了另一选择:私营经济。 1982年宪法经历了4次修订,共通过31条修正案,在方方面面扩展着人权保障。“对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的规定,都是人权概念的具体落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认为。 1993年,第二个宪法修正案通过,“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加大对中国人经济权利的保护。 1999年,第三个宪法修正案通过,修改了农村生产经营制度;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依法治国”入宪……这些内容,都使得对人权的保障更加具体、更为有力。 2004:“人权入宪” 2004年,第四个修正案通过,“人权入宪”成为最大亮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等内容,被写入宪法。 “‘人权入宪’突出了人权在国家生活中的价值与功能,使人权从一般的政治原则转变为统一的宪法原则,预示着国家价值观的深刻变化。”韩大元认为。 |